尿毒症性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黔苏沪浙皖鄂渝七地媒体联动代表委员问 [复制链接]

1#

开篇语:

大江东流,奔腾不息。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肩负着筑牢上游生态屏障的责任和使命。

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全国两会期间,天眼新闻·贵州都市报联合现代快报+、上海澎湃新闻、浙江天目新闻、新安晚报大皖新闻、极目新闻·楚天都市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等五省二市七家主流媒体联动,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协委员问策长江经济带。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孟平红:

立足优势,提升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硬核”竞争力

贵州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以来,贵州一直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不仅守住了青山绿水,也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贵州的农业生产稳中有进。

全国人大代表孟平红

孟平红认为,以蔬菜产业为例,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山地资源禀赋,念好“山字经”,走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

“我省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三大优势,第一是立体气候优势,二是生态环境优势,三是种质资源优势。”孟平红说,贵州俗话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明贵州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十分明显。低海拔区有“天然温室”的温暖气候优势,适宜发展冬春喜温蔬菜供应春淡季市场;高海拔区有“天然空调”的凉爽气候优势,适宜发展夏秋喜凉蔬菜供应热区城市;中海拔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周年都适宜发展保供蔬菜和精细菜。

利用不同的气候优势,瞄准全国蔬菜淡季市场,贵州省农科院研究出了冬春喜温果菜、春夏喜凉蔬菜、夏秋喜凉蔬菜、秋冬喜温蔬菜的贵州错季蔬菜栽培技术“四部曲”,并研发出适宜不同生态区一年多茬的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可以大力发展多类型的错季蔬菜供应不同时段不同市场,错季蔬菜就是贵州的特色和优势,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

目前,贵州已被农业农村部划定为全国的冬春蔬菜优势区和夏秋蔬菜优势区。贵州森林覆盖率高达61%以上,降水充沛,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以上,“三废”污染少,病虫害相对轻,农药施用量少,“好山好水出好菜”,贵州省蔬菜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最适合发展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的地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适宜大规模开展生态化栽培。

作为农业科技者,孟平红表示,由于贵州地形差异大,气候类型多样,贵州区域特色蔬菜和野生蔬菜等资源非常丰富,可产业化开发特色蔬菜和野生蔬菜资源。

全国*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委书记余留芬:

扛起生态担当,巩固绿色安全屏障

贵州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其中一环,生态、经济等方面与长江息息相关。而岩博村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其蒸蒸日上的发展,也一直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全国*协委员余留芬

在全国*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委书记余留芬看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岩博村才有机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而在贵州,因生态而发展的村落还有很多,大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贵州作为长江上游唯一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们既是责任人,也是受益人,有义务、有责任扛起这份生态担当,保护这片区域的‘绿色血液’,巩固这块绿色安全屏障。”余留芬表示,近年来,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环境生态友好型产业,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路径逐渐明朗。只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贵州就一定能用生态“绿色”描绘发展“底色”,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新路上收获全新成绩。

全国*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3省区市共建共享

滚滚长江,从唐古拉山一路奔向东海,全长余公里,两岸风光无限,文脉更是源远流长。为进一步促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经济带与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全国*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推动13个省区市共建共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早日成为长江沿线经济、生态、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全国*协委员贺云翱

年1月,我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建设范围将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纳入综合考虑,涉及13个省区市。“这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推动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入的重大举措。”为促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经济带与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贺云翱提出了多方面建议。

在顶层设计方面,他建议各地在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时,要把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作为重点内容纳入规划。同时,推动国家有关部委建立全流域范围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强化沿线城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衔接、协调推进,形成管理模式和管控方式上的省市县域全线一盘棋,做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共建共享。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两岸文物、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资源丰厚。基于此,贺云翱建议,联合长江沿线城市统筹推进长江沿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比如,开展长江沿线文物、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经济带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源。实施以长江文化阐释为核心的长江沿线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长江沿线、河湖(如嘉陵江、汉水、洞庭湖等)流域重要遗址的考古研究,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长江沿线古镇,尤其是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等联合申遗工作。

千古文脉也为文化旅游创造了条件。他建议,结合长江国际*金旅游带建设发展实际,统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比如,规划建设沿江旅游城镇体系,促进长江上、中、下游沿线城镇进一步拓展各自滨江岸线的文化旅游休闲功能,衔接沿江旅游带与环湖旅游圈等,建设特色长江文化旅游带。推动成都、重庆、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南京、上海等长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深度融合产城景、农文旅、交文旅等资源,合力建设世界级长江流域*金旅游带。

此外,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沿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现长江多样文化,促进长江沿线地区的生态文明整体发展,促进长江流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全国*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组建创新联合体,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强“长江力量”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推出以来,沿线各省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中国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他建议,应把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协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汇聚力量提升创新能力。

全国*协委员施卫东

施卫东说,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尚存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脱离、产业科技创新合作主体不均衡、创新要素分布及能力不协调的现象。为此,他建议,要注重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有机融合,设计有利于创新各主体协同的利益激励机制,推进全国产业技术攻关,从而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应鼓励跨区域合作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区域合作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集合上中游区域优势科创资源建设若干科技创新共同体,完善省域合作、部省合作等各产业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施卫东说,支持跨区域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尤其是注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区域统筹协调,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做到“精准滴灌”。

此外,施卫东还建议,应着力解决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不协调不均衡问题。

具体来说:一是上、中、下游地区应携手互动合作,上游和中游要发挥自身在重大装备等基础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下游要发挥自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产业技术攻关;二是以产业为依托建立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强化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信息平台等构建紧密的区际创新网络,优化相关制度环境,提升协同创新效率;三是*府要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资金投入与*策引导,通过财*专项扶持与税收优惠,不断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统筹全流域的产业科技创新组织,完善跨区域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培养高端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汇聚力量全面提升全流域科技创新协同能力。

全国*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

“对于长江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实际上《长江保护法》给我们规定了很多非常好的制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法把这样一些制度能够实实在在的落地。”在吕忠梅看来,长江的“十年禁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现在解决“十年禁渔”的问题,不光是渔要禁得住,还要让老百姓有生计,不能只解决生态的问题,“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长江让人不发展,我们也不能只顾自己的发展破坏长江的环境,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去创新机制,对《长江保护法》的实施能够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

全国*协常委吕忠梅

吕忠梅说,长江实施“十年禁渔”,很多渔民上岸以后,不仅要保障他们的生活,不仅是低保,他们的发展,更高质量的生活权利怎样保障,这也是法律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够做一些示范,寻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比方说让这些渔民能够去种一些可以消除环境污染或者是吸收富营养化物质、有利于环境的水草,让他们能够有收益。”

“我们现在也希望能够建立一些示范区,在三峡库区的消落带,能不能在枯水期发展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植物,让农民既能够种植,通过种植业获得收入,同时又不对整个长江的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如果我们能够形成这样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就能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是一种双赢的目的。”吕忠梅说。

吕忠梅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既不是破坏环境的发展,牺牲生态的发展,也不是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发展,要完整准确的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探索可以做,也有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去创造,需要去做一些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

建立GEP与GD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的考评机制

地处长江之尾三角洲南翼的浙江,守护着“母亲河”入海前的最后一段风华。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如何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紧密结合?在全国两会期间,天目新闻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她围绕全力推进“两山”转化改革,与记者分享观点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刘锐

“长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淡水源地,同时又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它的生态涵养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长江经济带的保护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刘锐代表表示,长江从上游到下游,生产生活密度高,环境负荷非常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倡绿色低消耗的生活模式。

“建设好长江经济带首先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科学谋划低碳发展布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刘锐代表说。

“长江上下游流经城市众多,一方面,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利用流域上每个区段的土地经济,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我们从区域上加强技术和经济的联动,实现较好的资源配置。”刘锐代表表示,各城市间需要建立信息互通、协调共商的机制,做好上下游水质的监督和管理,明确责任目标,做好整体长江经济带的保护和开发。

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一条“绿飘带”,更是一条“*金带”,高质量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意义重大。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刘锐代表表示,浙江要全力推进“两山”转化改革。“浙江需要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她建议,浙江要建立GEP与GD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的考评机制,把生态产品价值的开发和保持作为*府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可以让百姓最直观地体验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增加对于共同富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刘锐代表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建设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长江经济带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地位突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表示,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历史主动精神,持之以恒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把青山绿水转化成金山银山,奋力谱写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袁亮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推进“双碳”工作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两个方面聚焦用力。

全国人大代表袁亮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地方创新实践

如何才能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袁亮认为,要做好统筹联动的文章,打通体制机制联结点。建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基础数据平台,加强全域统筹,明确保护修复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研制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资源跨区域调配交易、收益分配等规章制度以及技术标准,健全《长江保护法》配套实施机制,完善“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1+N”规划*策体系。加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建设,形成跨区域常态化会商机制,打破区域界限、行*分割、市场壁垒,提高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地方创新实践,鲜活异质区域“生命体、有机体”特征,打造甲烷排放管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样板。

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袁亮建议,发挥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密集的优势,推动省部共建行业特色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加快相关学科建设,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打好人才基础。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能源研究院、环境研究院,围绕长江生态环境退化恢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氢能源和氨应用、可再生能源、智慧电力和中子技术等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和支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长江经济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全面诊断、准确识别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问题,分类分区域提出源头控制、过程阻隔和末端治理的模式和方法,开展源头治理系统治理。

做好资源协同的文章,夯实基础保障支撑点。全面总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经验,深化跨省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等改革,加快出台长江流域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则,或者组织省际协商确定跨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则,推动生态补偿制度走深走实,加强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建设和交易衔接,吸纳社会资本投入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用市场配置资源、实现价值、激发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内生动力。坚持系统观念,破解“九龙治水”,整合统筹相关资金资源,形成合力,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保护和修复。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方式的问题。”袁亮强调,不能就修复谈修复,要把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基础工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强核、壮圈、带群”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长江经济带,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在推进“双碳”工作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上聚焦用力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覆盖11个省市,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公共服务差距、生态条件差别较大。”在袁亮看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对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推进“双碳”工作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两个方面聚焦用力。

袁亮提出,要在推进“双碳”工作协同上聚焦用力。既要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中的基础和兜底保障作用,又要重视加强甲烷利用,推动煤炭有序减量替代。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袁亮建议统筹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关系,充分考虑两淮、云贵2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产业分工,跨行*区域输送煤电不纳入当地能耗总量和强度、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煤电输入地给予输出地生态补偿,用于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废弃矿井储能等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推动煤电输出地生态修复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调整。要加快甲烷全浓度利用技术推广。管控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助推“双碳”工作的“先手棋”。目前,我国科研团队已率先攻克低浓度煤矿瓦斯利用关键技术,在甲烷全浓度利用领域取得领跑优势。袁亮认为,可以在长江经济带率先开展甲烷排放管控先行先试,设立重大示范工程和项目,鼓励和支持低浓度甲烷开发利用,补齐甲烷全浓度利用短板,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建立煤矿甲烷排放标准,加强排放监测、超标排放补偿处置,倒逼煤矿甲烷“零排放”。推动煤矿甲烷减排项目参与温室气体交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甲烷排放管控树立长江经济带样板。

此外,他还建议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上聚焦用力。袁亮说,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两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均占比42%;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占比42%;但是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沪苏浙三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在长江经济带占比54.8%,“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占比61.9%。特别是位于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省属高校学科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教育是最普惠的民生、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教育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教育的不足是最根本的不足。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大对地处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省属高校的支持,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达到相对均衡、实现内涵式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袁亮认为,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地处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省份高等教育振兴上。他建议,建立省部共建中西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机制,把省部共建中西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作为教育部省部共建2.0内容,加大*策供给,强化实质支持,完善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机制。引导和激励“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中西部省属高校开展学科合建。支持中西部高校突出优势特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转移转化平台,参与深地原位科学实验等前沿研究,更好融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

袁亮认为,要把更多的*策资源投放到支持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部属相关人才*策、人才计划、人才项目的倾斜力度。推动完善高校编制管理机制,支持中西部省属高校全面实施人员总量管理,加大对高等教育普及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中西部省属高校编制供给。支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推免比例,增加推免指标;支持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养研究生,并单列研究生招生指标。

“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省属高校要把眼睛更多地盯住东部标杆。向沪苏浙发达地区高校学习,加强合作,接受辐射,苦练内功,特色发展,围绕区域和行业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人才智力供给和社会需要的适配度,通过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奋力在特色领域和方向上争创一流。”袁亮说。

全国*协委员、安徽省*协副主席李修松:

各地联动发展建设好长江*金水道

长江是连接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沿线覆盖11省市,发展潜力巨大。全国*协委员、安徽省*协副主席李修松认为,要依托长江的优势资源,沿江各省市联动发展,打造旅游业的超级*金水道。

全国*协委员李修松

李修松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沿江各省份要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打造一条“长江*金旅游线”。在他看来,发展长江*金水道两岸的沿线旅游,沿江的省市可以从两个方面联合起来:一是发挥长江*金水道的水运作用,目前长江沿线在水运上还有很多不足。“沿江各省市要加强统一规划,制定相关的*策,提升水运能力。”李修松说,提升长江干流航道的通航能力,推动重要航道疏浚,整合港口岸线资源,打造畅通高效的长江*金水道。

其次,要充分发挥长江*金水道功能,依托沿线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发展水上旅游,实现资源共享、集约发展。李修松说,沿线省市要将两岸的自然风光点和历史人文旅游点进行精细策划,并制定统一的规划,联动发展,打造长江*金旅游带。

全国*协委员熊召*:

让每个人把一整条长江放在心里

“三闾大夫,你住在长江的夔门之下,我住在*河的龙门之上。长江和*河在我们的家乡,挤出束缚,汪洋恣肆地奔向大海。长江*河手挽手,中华文化就灿烂。咱们两个人手挽手,中国的文化就在我们手中新生。”这是全国*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在他创作的话剧《司马迁》中,借用这位文史大家之口,与屈原的跨时空对话。

全国*协委员熊召*

去年全国两会,熊召*就提出建议,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全国两会,他将继续就此话题建言献策。他建议,“十四五”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研究,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进一步发挥生态、文化、旅游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形成“十四五”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长江边长大的孩子,熊召*曾说:“我是长江的‘大手大脚’的儿子。”在他看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这样一个载体,让每个人把一整条长江放在心里。

熊召*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河文明以仁为主,长江文明以智为主。湖北人作为长江文化的受益者,维护者,传播者,弘扬、传播长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他说,文化是很实在的东西,并不是抓不住的,“比如人穿衣服,第一功能不是遮羞,是御寒,后来才有了遮丑的概念,这是文明;西方人穿礼服戴礼帽,中国人穿长袍马褂,这是文化。文化是因地制宜,落地到不同地方,比如北方是窑洞,南方是瓦房,蒙古草原是帐篷。”

熊召*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个载体,应该让每个人把一整条长江放在心里。

“一个人不要像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腿,鼻子,其实所有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才是一个完整的大象。长江公园也应该是这样,从三江源通天河到入海口,做成一个公园,让每个人、特别是长江流域两岸的民众,通过这个公园,把平时习以为常的东西,重新激发起热爱和珍惜”。熊召*说,作为国家文化公园,以国家的名义来做这件事情,对长江文化,生态文明、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我们在自然博物馆,可以看到智人的化石,与今天的精英人士相比,可能智人的智力无法和他们相提并论,但是如果没有当初的智人,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应该让每个人,“心中装着时代装着历史,装着自己,装着天下。”。

熊召*说,目前长江野生生物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自然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在萎缩。他建议,把现存的动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等,通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比如把一个村或者一个镇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保护村、保护镇保护起来,或者以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形式呈现出来。

全国*协委员仲志余:

久久为功,持续为长江大保护建言

提到长江,全国*协委员、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已经连续多年为长江大保护建言。今年全国两会,他继续准备就此提出建议,久久为功,持续贯彻长江大保护。

全国*协委员仲志余

多年呼吁,长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年,仲志余建议,打造和谐江湖关系,特别是让长江中游的“双肾”洞庭湖和鄱阳湖发挥更大的生态功能。

年,他又在全国两会上建言,将“长江大保护与水安全”科技需求纳入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年,他建言的内容依然不离长江:修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规划长江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

这位自我评价“半辈子泡在长江里”的水利人,一直在为长江保护当好参谋。他说,6年来,自己和同事们见证的,是长江大保护的一系列重大成效。

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法律法规,《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推动了长江流域的绿色发展。以长江三峡为代表的长江上游水库群,通过统一管理调度,在防洪上发挥了明显效果。

为推进长江大保护进行的一系列清理工作,也成效显著。仲志余说,仅长江岸线清理工作,就腾退了多公里的江岸,整理了多处码头,清理流域内的小水电多处。长江水质的变化是可见的,年干流1至3类水质达到97.1%,比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其中年和年,实现了干流水质全线达到1至2类,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质江段。

长江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江豚等旗舰物种也开始经常出现,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效益正在显现。

持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