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两三亩,小的几分几厘,形态各异的垛与垛被水隔开,形成上千个湖中小岛,犹如一块块美玉,镶嵌在苏中平原。
“我们这里自古就地势低洼,经常发洪水,人称‘锅底洼’。一代代原住民在湖荡、沼泽地带挖沟取土,堆积成垛,逐渐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美丽垛田。”10月2日,江苏省兴化市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内,讲解员余璐给来自各地的游客上了一堂“垛田通识课”。
兴化垛田最早可追溯至年前,成片形成于唐宋,明初时渐成规模,经历了利用自然、架木浮田到就地堆积的“造田”过程,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
回望历史,兴化垛田不仅抵御了洪水,更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回馈一方百姓。如今,乡村振兴的幸福生活里,处处都是多方助力、法治护航兴化垛田传承、发展的回响。
兴化垛田风光
垛田数量急剧下滑,立法“挺身而出”
在水中高地垒土成垛,低处挖地为塘,垛上种庄稼,塘里养鱼虾。每到冬天,农民们便通过罱泥、扒苲等方式,把垛周边的河泥捞起来浇回垛上,为来年种植瓜果蔬菜保土增肥。淤泥清除后,环垛而行的河水又成了鱼虾的乐园。说起垛田农耕文化,兴化市千垛镇东旺村78岁的蒋臣爱老人如数家珍,“生姜、芋头根最怕积水,还怕太阳晒。我们就把河里的水草搅上来,摊到垛田上,又松又软,排水快,还能给它们挡太阳呢!”
20世纪50年代,兴化地区有40多万亩垛田,20世纪90年代末减少到10多万亩。如今,仅剩6万亩左右。曾经景色秀美的兴化垛田,陷入快速萎缩的窘境。
“扩面增收改变了垛田的貌,城乡建设减少了垛田的量,现代生产方式又破坏了垛田的质。”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原*委副书记丁向方时常到垛田走走看看,遇到和蒋臣爱差不多年纪的老人,总是要感慨几句。
年,兴化垛田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年,兴化垛田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垛田的事,就此提上日程。
年,兴化市*府出台《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明确设置垛田保护区,实行保护与开发同步推进。但由于文件内容较为宏观,相关部门实际执法时就有点“力不从心”。“有的村民擅自在垛田取土、挖塘,有的村民填堵、围圈垛田水域,职能部门只能以劝阻为主。村民不听,工作人员也没办法。”时任兴化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的王志华还记得当初的无奈。
看着垛田一天天减少,从小就住在垛田边的泰州市人大代表、兴化市垛田街道为民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周海凤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深入了解,她和同事们发现很多村民对垛田保护的意义不太理解,担心*府的新*策会束缚手脚,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面对村民们的疑虑,周海凤耐心地解释:“垛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咱们得把眼光放长远,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
年7月,泰州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周海凤等十多名兴化籍泰州市人大代表又先后向泰州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建议、议案,呼吁对垛田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
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建议,年6月,泰州市人大将《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经反复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条例》经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自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瞄准垛田涉及的水、土、林、渔、文化、景观等诸多方面,细化各方责任,科学编制规划,实施系统保护,深化传承利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垛田保护格局。《条例》出台后,泰州市及垛田所在的市(区),精准划定国家级和省级保护边界和矢量范围。目前,保护区包含兴化市垛田街道、千垛镇、中堡镇、沙沟镇和泰州市海陵区华港镇港、姜堰区淤溪镇,面积约25平方公里,核心区包括兴化市的万亩垛田、千垛花海景区及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
一边是《条例》规定执法端口前移,为垛田划定精准“保护圈”,另一边是多数破坏垛田行为的违法程度轻、危害程度小、隐蔽性强,职能部门很难及时发现。“这些违法行为看似‘小打小闹’,但长此以往对垛田的破坏不堪设想。”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化遗产科工作人员袁拥华道出《条例》落实中的隐忧。
一张“随时拍”,引发垛田保护“蝴蝶效应”
“养鸡场臭气熏天,鸡粪直接入河,周边居民苦不堪言!”年4月,兴化市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