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运河吴桥段淤泥里挖出2182件宝贝 [复制链接]

1#

清朝的小烟斗、明朝的瓷碗、宋朝的钱币……在大运河吴桥段清淤工作中,文物保护人员在河边坚守“护宝”,哪怕一块小瓷片也不会放过——

近日,在吴桥县大运河文化展馆内,余件不同种类的文物亮相。这些文物都是大运河出土文物。经过吴桥县文物保护人员抢救、保护、清洗、分类、登统,原本带着淤泥的一件件文物重获“新生”,向人们“讲述”着运河边的历史故事。

15名文保员每天巡逻

抢救出件文物

今年2月份,大运河吴桥段清淤工程开始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吴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为了最大力度保护运河文物多措并举。

工程开始前,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对附近村民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每天,15名文保员坚守在施工现场,看到有价值的文物及时收集和保护。

伴随着“隆隆”的施工声,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忙碌,吴桥县文物保护人员抢救保护各类出土文物共计件,其中,汉朝至清朝晚期的瓷器及瓷片共计件,完整瓷器4件;汉朝至民国时期古钱币枚,完整可辨的枚;生活器具64件,包括棋子、铜壶、漏斗、残铜镜等生活小物件;残废子弹12枚;城墙砖1块。

挖掘机斗齿上

卡着一个碗

为了不让一件文物随着淤泥“溜走”,每一位文保员都练就了“火眼金睛”。

有一次,挖掘机在大运河桑园镇西街渡口处现场作业,站在一旁的文保员目不转睛地盯着淤泥。

“停停停。”随着文保员的大喊,挖掘机挖斗停在半空中。此时,大家发现,在斗齿上卡着一个裹着淤泥的物件。文保员小心地取下这个物件,擦掉淤泥才看清,这是一个古代的碗。

经过清洗鉴定,这是明代的青釉素面瓷碗。令人高兴的是,这个瓷碗保存完好,没有破损,釉面鲜亮,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五块青花瓷片

拼出明代瓷灯

据吴桥文保所相关负责人朱文亮介绍,将一件文物完整出土,是每一个文保人员最高兴的事。即使文物已经“粉身碎骨”,他们也力求找到残片,将其修复。

70多岁的文保员孙玉国在大运河胡家圈段巡查时,从淤泥里捡起两块青花瓷片。他发现,这两块瓷片年代久远,应该是完整物件破损所致。他推断周围一定还有类似的瓷片。于是,他穿着雨鞋,跳到淤泥中,来回摸索。最终,他在淤泥中摸了一个多小时,又找到3块类似的瓷片。

让大家欣慰的是,经过比对,这5块瓷片正巧可以拼在一起。通过鉴定,这是一盏明代的瓷灯。工作人员将瓷片粘贴后,瓷灯基本恢复了原本的“容貌”。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瓷灯

修复后的瓷灯

淤泥里扒出

多枚古钱币

在这次大运河出土文物中,古钱币的数量有枚。这些古钱币中,历史较早的是汉唐时期的五铢钱和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大布黄千。

“这多枚古钱币都是文保员一枚枚扒出来的,背后的工作量可不小。”朱文亮说,每一位文保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和一堆堆淤泥“亲密接触”。每挖上来一堆淤泥,文保员先用金属探测仪进行探测。听到报警声后,他们再将淤泥扒开寻找。一堆泥里找到一枚古币也是常有的事。更多的时候,文保员寻着报警声一顿翻找,最终在淤泥里翻出来的却是一根铁丝或是现代的铁质用具。

在大运河桑园镇西街段渡口处,曾挖掘出多枚清代的古币。在赵家茶棚段,这里出土的宋代的古币较多。“这就说明这个地方,在宋朝时比较繁华。”朱文亮说。每一枚古币都是一段历史,哪怕是一枚残币,他们也都保留下来。

清洗擦拭

分类封存

朱文亮告诉记者,此次出土的大运河文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虽然多是一些小物件,甚至有的已经残破,但这些文物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和丰沛,为今后深入研究大运河古文化起到了参考作用。

为了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文化,吴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保所的工作人员历时几个月,将这些文物进行清洗、擦拭,再根据年代将其分类、封存,统一集中在吴桥县大运河文化展馆内展出。

吴桥的刘先生看完展出后很是激动:“这些文物都出土于我们身边的大运河,特别亲切,让我感受到了大运河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来源:沧州晚报记者姚连红

原标题:《大运河吴桥段:淤泥里挖出件“宝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