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章来源于地球知识局,作者猫斯图罗茜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_⊙)
全球人文与地理
来源:地球知识局
中国红树林
作者:猫斯图罗茜
制图:孙绿/校稿:猫斯图/编辑:养乐多
宋哲宗绍圣元年(年),一生仕途不顺的苏轼又一次遭到了贬谪,先是来到了广东惠州,接着又被调任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当时北宋的经济和人口中心在江淮流域
贬谪到海南岛已经无异于流放了▼
海南地处南海偏远之地,不仅远离东京汴梁的政治中心,更离苏轼的家乡四川有千里之遥。而此时的苏轼已经是一位57岁的老人,他登上了儋州澄迈驿(今海南澄迈县)海边的通潮阁,吟出了两首悲诗,其一云: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这本是一首寄情于景,抒发诗人老年远离官场、背井离乡悲怆之情的诗,却不想成为了中国南方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文献突破口。
潮水里的树林?
值得注意的是,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觉青林没晚潮”。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青葱的树林被淹没在晚间的潮水中。但从一般的生活经验出发,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树能每日被潮水淹没而不死不烂,因此文学研究者们认为这可能是一种隐喻,苏轼看到的真实景象其实是青林被隐没在了逐渐昏暗的暮色之潮中。
诗中的晚潮或真的是傍晚的涨潮
而当时的东坡先生可能不知这青林为何物▼
但同样的文本,植物学家们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苏轼此时被贬之地是海南,这里的沿海地带生长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可以被潮水淹没而不死的植物。东坡先生当年可能并没有用什么隐喻,而只是用诗句把自己的亲眼所见写了下来。
横屏观看▼
这种奇特的植物,就是生长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淹浸,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由于红树植物叶片也是翠绿色,看上去和普通的木本植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和常规认知中的树林不同的是,
红树林在水边生长,甚至不怕高盐分海水
注意,下图是阿布扎比(阿联酋)附近的红树林
(图片:shutterstock
LeeBernard)▼那为什么这种树会被称作“红树”呢?
红树科的植物富含单宁,在空气中氧化后会呈现红色,因此这种树在被砍伐以后,树皮和木茬在空气作用下就会变成红褐色。所以“红树”这个名字,说的是这种树木氧化后的木质部分,而不是指树叶。对于植物学外行来说,要从树叶外观分辨出红树和普通乔木还真不容易,因此在苏轼笔下被写作“青林”并不奇怪。
在它们安然无恙时,和其他的乔木是相差不多▼
由于红树林往往生长在海湾、河口淤泥较深的盐渍土壤上,因此它常常被认为是陆地生态圈和海洋生态圈的过渡阶段,许多蟹类、贝类、鱼类和海鸟等近海生物都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有一席之地。海洋学家将红树林与珊瑚礁、海草床并称为“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它在环境保护和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红树植物根部的小螃蟹
(图片:daniel.chvanov
g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