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不为,念不念,动不动阴符经的探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自能量库旭陽老师的公益直播系列2:感谢大家,我们今天正式进入《阴符经》的正文,我们分三次来说上、中、下三篇。《阴符经》上篇是“神仙抱一演道篇”,我们知道第一篇重天,讲天道至上,即抱一,合一,天人合一;第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十个字信息量极大,几乎把穷理尽性至于命的功夫都概括了:天之道,有阴有阳,也有五行;观天之术有独特的规矩,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运动、二十八星宿的运转、九星的旺相休囚废,可以穷究其中蕴含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之理,由此八卦之理,归而守中,“中”即是中正,九宫里的中宫,也是我们风水里说的玄关。《道德经》中有句话,叫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在修炼中,“中”也为中脉。道,是指宇宙运动规律,人道的规律。大道具有圆周的运转规律,悟道之后,体用兼骸,可以执掌天道之规律为我所用,故谓之执天之行。悟道之后,性量广大,包罗天地,容宇宙而有余,体会到清静自在之至乐;故曰:“至乐性余”;此时,深入静定,后天人性之贪欲消逝无踪,进入“至静性廉”的境界——廉者,寡也,少也。观天之道,这个观不单单是用眼睛看,看是看不见的:第一譬如我们基于身体结构,我们永远都在看外面,而看不见自己,第二即便看,你也只能看见当下的场景,连下一秒你都看不见——有句顺口溜,叫做:过去未来都不见,独在当下空忧忧;忧愁什么了?下一刻!我们说再多遍“安于当下”,有几个人真的“安”了?即是不安,我们就干脆看见,看见以后就“安”了嘛?未必,我们看到很多同学学了易学后,除了唏嘘造化的神奇,还是不“安”,没好运的愁好运,有好运的琢磨如何用好运。得救之道是在自救,是知道了自己的病药后不断修正自己,所谓一日三省吾身,君子要慎慎独,我用了二个慎,是我们研究发现:人的一生在病运药运跌宕起伏,在人间是病运坎坷不如意,药运是风调雨顺,但是反过来,人的成长却恰恰是反过来,病运逼迫自己去反思,因此行为收敛积善,善不只是慈善,而是平和和宽容了,而有意思的是这些积淀到了一定时机,在走药运的时候这些积淀换来的就是人道中的成就;但是此刻,人在好运的时候也就停止了学习和平和,又开始了得意忘形的日光,至此,这个部分到了下一波差运的时候,又如数转换成了遭遇。循环不止。因此借易学工具,看清人生,看清人性,是借人事了天道,用天道来行人事,人事人生之行不在于本身,而在于心神。因此用心“体悟”,体,为体验,悟,为总结——总结不止于经验,而在于跳出人事和人生,这个才是不在五行中。因此第一句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与“执”要相互相成,因此对于一个生命的探索者,病药都要去体验,喜药厌病不在修,为啥了,因为你没有体验——这是表述了“观”与“执”的关系。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五贼,有做五行,五种元素,五星、五德)理解(儒家指五种品德,即温、良、恭、俭、让;兵家认为智、信、仁、勇、严为将帅必具之德;另外还有叫做仁义礼智信,都是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也有做五蕴、五毒理解,历代《阴符经》的注释有“命“,“神”,“时”,“物”,“功”理解,都对,但也都不止于一类的意思。五贼一词历史上颇有争议:天道有命、物、时、功、神这五种变化,命运、物质属性、时机、变化、信息。掌握命运可以白日飞升,立地成佛。掌握事物属性可以充分利用达到最大效果。掌握时间可以有充分的准备,进退自如。掌握演变,可以预知得失。掌握信息,可以以小博大。但是要明白都是幻化而成,我们在命理课里面说,一气周游。年秋,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郭店村考古发现了战国中晚期的一篇竹简《太一生水》,这个和古印度的吠陀文明中的《往事书》中的很多叙述是一致的。所以中医中的一气周游之说,道家中的无极生太极一说,都是描述了宇宙的起源,不断提醒我们不要着相,《太一生水》的原文: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冷热。冷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冷热之所生也。冷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此谓之道化也。《太一生水》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大家看,这些其实我们在《滴天髓》,五运六气中都涉及过。但其重点在:五贼在乎心,心即心神——而在乎三要:眼、耳、口: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所闻,所尝,五音,五色,五味——连接了《道德经》那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腹为内在,目为外境,《阴符经》讲究“盗气”,贼即为“盗”,互盗。因外盗内,借外修内,都说自己有佛缘慧根,不在五彩世界中试一试,如何知道自己在哪一层的禅境?哪一层的定力了?因此修炼在于:为不为,念不念,动不动。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说的是天人合一,人体就是小宇宙,易学中的各种起局可以在手中推演,人的身体也就是五行的幻变,但研究宇宙空间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念。人心,机也,机关。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自然之性是人本性虚静,心性因染所以诈伪。所以要以自然之道来确定人性之道。上天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星宿移位;大地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龙蛇飞腾;人体内若出现五行相克,就能使天地颠倒。倘若人能顺应自然而同时发生五行相克,就能使万物稳定下来。稳定的要害在于认知后的安定,识神虽有巧有拙,却可以弃之不用。奇门遁甲中有段话,叫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神助,神是什么?神就是心神。这个通神啊很重要,我们为人不容易,离上高维度只有一步之遥,平时我们打坐,敬香,拜佛不是在求神,在于求己,唤醒内在的心神,拜的是自己,敬的也是自己。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八个字包含很多:第一首先说伏藏,伏藏是佛学中的密法,其中最神秘的就是“识藏”,有点如来藏的意思,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这一现象就是伏藏之谜。第二是性有巧拙——这个可以对应《道德经》的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意思是说巧和拙在人的表现上要让它颠倒一下,颠倒就是说在主观上要表现出它拙的一面,而潜在的一面要表现出巧的那一面。人的潜意识它的确是很聪明的,就是说你用了人的灵感的一点点的话,你这个人就受用无穷,但人平常到底用了多少呢?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消耗自己这种巧的一面,而把拙的这一面呢,自觉不自觉就体现在自己的那种被动的状态中,我说的这个被动状态意思就是说人自作聪明,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这样的。那么后面这一句:可以伏藏。伏本身就有一种潜伏的意思,藏呢本身就有藏匿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呢本身都是怎么?说通俗一点就是说你要把它摆到不显的那一面。不要把它摆在显眼的那一面,你要把它摆在不显眼的那一面,那么这个性它本身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事物,它有巧和拙这两个性质可以体现,那么你是怎么体现呢?古人他就告诉我们:你可以伏藏,也一定要伏藏。另外就是如何伏藏?这个下一讲结合鬼谷子的阴符七术来说:五龙盛神法;灵龟养志法;腾蛇实意法;伏熊分威法;鸷鸟散势法;猛兽转图法;灵蓍(shi)损悦法——说的都是御龙,驾驭心神的方法——这个也就是奇门遁甲的遁法。最后一句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我们都知道木可以生火,木生火而木不被焚,是要借火暖局而不自殃,一个团体要发展必有乱子,没有乱子,阴阳二元,整体也就不会发展,但如何借乱推动整体的运转而不自乱,是贼之贼,鉴于天道和人道的互转,一定程度上在人道,不修比修要容易,所以叫人间正道是沧桑,因此修炼的原力在于淤泥,所以要出淤泥而不染,不在人道中炼炼,你咋知道自己的定力如何了?所谓:为不为,念不念,动不动。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修炼,“修炼”一词是道家的独有,修,从攸,表示缓慢、从容的上色。炼者,右边为“东”,东方青龙,正是属“木”,左边从“火”,乃是木所化的识神,将此识神转化为真火,以火炼金,正是丹道取坎填离的方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