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杭州市提前两年完成消灭黑臭水体,住建部在杭州召开全国黑臭水体治理大会,向全国推广杭州城市河道治水经验。5年间,杭州市坚持生态优先,从黑臭治理迈向生态治理,为持续提升城市河道水生态作出积极贡献。今年7月,“全国水环境修复论坛”在杭召开,以“先进创新技术发展、促进水环境生态修复”为主题,通过思想碰撞与视角分享,探讨水环境治理产业新思路。
据悉,为持续深化杭州水生态保护工作,城管部门在年出台全国首部“美丽河道评价”地方性标准;年完成“杭州市城市河道生态建设管理标准化项目”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年组建成立市城市水设施和河道保护管理中心,进一步统筹城市供水节水、城镇排水、污水处理与城市河道综合保护管理工作。
坚持“科学治水”,开展“系统治理”
尊重治水规律,聚焦河里“现象”,追溯岸上“根源”,紧盯河道排出口,并以排出口为起点,管网为脉络,用户为终端,反向查找管道缺陷、雨污合流、山水混接等问题,结合“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从源头截断污水入河。通过实施排水管网标准化清淤养护,落实小区物业排水长效管理责任等综合措施巩固治理成效。
推广生态清淤,改善河道水体质量
相较于传统清淤,“生态清淤”采用了先进的智能清淤船,可根据河底情况调节清淤深度,因其清淤头的特殊设计,对河底生态土层几无破坏,且力量柔和,不易扰动淤泥,避免其扩散而污染河水。
不仅如此,“生态清淤”过程无需围堰断流,对河道内的水生动植物和依赖河流生存的鸟类几乎没有影响,可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清淤船所清出的淤泥随即被固液分离装置干化为含水量低的泥饼,可以重新被用作绿化培养土。目前,在上城、拱墅、西湖、滨江区都已实施生态清淤,淤泥干化减量后用来种植花卉,“变废为宝”,充分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绘就水清景美的河道“生态图”
“十三五”期间,杭州市主城区已完成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建设项目个,累计完成城市河道清淤条.59公里,清淤量.39万立方,提升改造河道闸泵站78座,开展安全鉴定35座,引水配水近85亿立方,并设置11个监测断面,开展城市河道生态监测,通过对四河四港生物监测,共采集到水生动植物63种。通过以上综合措施,杭州城市河道水质持续改善,在年消除全市条城市河道的黑臭,年全面剿灭河道劣V类水,年全市个城市河道常规监测断面水体主要监测指标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下降至1.3mg/L、0.12mg/L,还出现了如上塘河、白石港、十字港等III类水河道,河道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市区“白鹭栖息、鱼翔浅底”景象日益增多。
恢复生物多样性,创建美丽河湖
“水质监测评价偏于理性化,是用水温、pH、透明度、溶解氧、铵氮等数据进行评价;而生物多样性监测更感性,是通过生活在水里的动植物的丰富性来反映河道生态环境整体质量。”
从年开始,杭州开展“美丽河道”创建,以安全流畅、生态健康、高效管护、人水和谐等维度,对城市河道打分评价。其中,河道健康评估是“美丽河道”创建的指标之一。年的河道健康评估报告显示,未来科技城核心城市片区河道健康状态为“非常健康”,上塘河片区河道健康状态为“健康”,北塘河以北片区河道健康状态为“健康”。河道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白鹭栖息、鱼翔浅底”景象日益增多。
至年,杭州城管部门已累计创建市级美丽河道条、公里,其中省级美丽河湖88条、公里,美丽河道水质全部达到Ⅳ类。
数智赋能,助力生态治水
九沙河旁,杭州市城管局水设施河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到:“在沿河的重要节点设立了20台摄像机、4台8寸球机、1台水下摄像机1台及4套报警柱,由智慧河道系统将它们连为一体,构成了九沙河的立体式智慧检测网络,真正实现智慧化管理保护城市河道水质。”
不仅如此,杭州城管部门建成投运杭州城市大脑智慧河道平台,自建视频探头80个、水位计70个、浊度泥沙流速仪等10余套,共享接入余个在线水质监测、余个水位监测、余个雨量监测、集成11万余路综治、交警视频等智慧感知设备实时数据,形成自建与共享紧密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河道感知大数据网络体系。
全民治水,营造“共治氛围”
推进成立杭州市城市河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举办“河畔人家”城市河道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让各行各业社会力量参与治水护河;推进成立城市河道生态研究中心,科技攻关河道生态清淤、生态修复,初期雨水治理等难题;着力拓展民间河长,全市聘请民间河长人,组建民间护河队支,河道生态文明宣传员10名,聘请皮划艇世界冠军许亚萍和国家一级演员董其峰为杭州市城市河道“亲水形象大使”;通过“行走杭州”、“城市治理有奖举报平台”等互动平台,拓展城市河道管理参与渠道,引导更多市民自觉保护河道生态环境,推进城市河道共治共享。
杭州“因水而兴”,今后城管部门将继续坚持以“生态、自然、品质、亲水、和谐”为目标,坚持生态引领,数智赋能,描绘了新时代杭城的“亲水宜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