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鉴赏历代 [复制链接]

1#
近十年来,在笔者收藏的青花瓷片中,确有许多莲花形象,可以说各个时代的都有。现在正值夏日季节,恰好我家盆养的睡莲也在开花。元青花,苏料清道光,荷花鸳鸯近日,请我的恩师、93岁的俞律先生来观赏,先生兴起,在一把扇面上题写了“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咏莲”的诗。俞老先生是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专家,又是著名书画家,先生对古陶瓷上形象各异的莲花称赞不已,并与同来的古陶瓷研究者叶伯瑜先生一起,对这10块青花瓷片进行了“识读”,算是对笔者所藏青花瓷上的古“莲韵”作了“断代”。俞老先生还即兴解说了诗人温庭筠的诗:“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从古至今,莲瓣上都有洛神的香尘。”俞老说,“剑明问问,洛神的袜子上是不是还有余香?”明正统,平等青清顺治,浙青温庭筠是唐代诗人、词家。俞老说,他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他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管中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70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我们都知道,北宋学者周敦颐有《爱莲说》,是一篇议论散文,也同温诗一样著名。《诗情杂粹》记载:北宋仁宗嘉祐八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即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顺治,淡描,浙青康熙早期,浙青“记载”认为,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而周敦颐独爱莲花,原因是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从而,也表现了文人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堪比温庭筠的诗歌。宋熙宁四年,周敦颐到星子任南康知军。他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上任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此时他已经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所以写下了《爱莲说》。一年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清道光,浙青清光绪,浙青许多年后,理学家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鼎力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隐意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后来也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明中期明早期除了上述温诗周文外,笔者在寻瓷与收藏过程中,于许多古陶瓷上见过古人描写“莲韵”美好形象的绘图和句子,它们或彩或青、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地绘写在历代“上品佳器”之上。可以认为,这些瓷画与诗句形式,都是历代文人与工匠们的艺术追求,是一代代炎黄子孙对莲花高贵品质的赞颂与人文传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