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孙子兵法之忧患意识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孙子兵法》的文化精神中,还有一个常为人们忽略但却十分重要的内涵,这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中国古代的哲人,尤其是那些堪称思想巨人的大师,都有一种非常可贵的传统,即朝乾夕惕,忧患系心。孟子尝言:“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又说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子作为伟大的兵学家,对兵凶战危尤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他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一部《孙子兵法》自始至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慎战节兵”的价值取向,洋溢着“以战止战”的文化理念。这种忧患意识不仅笼罩在战争观、战略论的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具体作战指导的细节上。不仅在战争之前、战争之中有鲜明的体现,而且也在战争善后问题上有突出的表露;不仅在处于逆境情况下一再强调,而且在处于顺境条件下反复重申。如《孙子·始计》中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再如《孙子·作战》有言,“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思是,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孙子·火攻》中提到“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意思是,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池,而不能够巩固胜利,是危险的,这就叫做“费留”。这些均是其厚重忧患意识的集中流露,反映了一位优秀思想家对国家安危、民众存亡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正是由于《孙子兵法》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它才超越了普通的兵书层次,升华到了伟大哲学理论的高度。这种忧患意识,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倍加珍视、积极弘扬的宝贵遗产。《礼记曲礼上》有言,“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它提醒人们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志满意得,放松警惕,沾沾自喜,让胜利冲昏头脑,让太平消磨斗志,而忘记了“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简单道理。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两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实际上表述的是和《孙子兵法》一样的忧患意识,告诉的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下如何做人、怎样处世的深刻含义。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所表达的是,一个人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自尊自强,从逆境中奋起,从挫折中进取。而“濯清涟而不妖”,则是喻指为人在顺境中始终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不忘乎所以,脚踏实地继续前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确难能可贵,然而要做到“濯清涟而不妖”则更是大的考验。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这么一些人,当他们在名微位卑之时,往往能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最终成就一番气象。然而,当其战胜逆境、走出困厄、功成名就之后,却踌躇满志、忘乎所以、贪图安逸、追名逐利,徜徉于温柔之乡,沉湎于酒肉之林,甚至巧取豪夺,与民为敌,彻底背叛自己的过去,为人所不齿。由此可见,一个人在逆境中奋斗、自强固属不易,而在顺境中自重、进取实属更难。而只有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才能够跨越这个巨大的陷阱,实现人生的升华。这就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样:“夫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因此,对所有人而言,忧患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们既要善于从逆境中奋起,更要能在顺境之中善始善终,戒骄戒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才是做人处事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们今天领略《孙子兵法》精辟哲理所应该具备的现代意识。#孙子兵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