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菜根谭》
-01“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一个人到了中年,身上多了一些沉稳,少了一些锋芒毕露。
在《神雕侠侣》这本书中,杨过被郭芙伤了之后,独自一人来到了山洞中。
而在洞中,杨过发现了一处藏有武器的地方。
依次摆放了4把剑。
第一把剑长四尺,锋利无比。
第二把剑,是紫薇软剑,但锋芒太盛,所以被丢到了谷底。
第三把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柄剑重64斤,两边都是钝口,看似无法伤人。
而第四把剑,则是一柄木剑。意味着四十岁后,渐入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在书中这一部分的描述,就像人一生中不同的阶段。
青春期,年轻气盛,就像一把锋利的剑,全身上下都写满了傲气。
20岁时,锋芒又多了一些,不够圆滑,总是与别人争个不停。
到了30多岁,锋芒逐渐收敛,变得圆滑世故。
而到了40岁以后,这个人就变得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进入了更高的境界;他们温润成熟,但眼神却藏着精光与犀利。
《菜根谭》中的“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正是形容了一个人的气质与心境。
一个人为人处世,要学会将自己的聪明与智慧,藏在愚笨之中;明知不可为,就是不可为,绝不会刻意为之。
到了中年以后,人应该学会收敛自己的锋芒,用谦虚的姿态,向外界展示你的智慧与圆润。
不怒自威,不喜不忧。
-02“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菜根谭》中的另一句话: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做人不应该太清高,要学会圆滑一些;大丈夫做人的道理,应该是能屈能伸。
人到中年,如果活得太清高,不试着融入一些圈子,只会让自己与外界脱节;面对上有老下有小,正是需要维护自身人脉关系的年龄段,太过于清高,遇到事情时,总是处处有麻烦。
人到中年,为人处世的智慧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尽管你深处一个大染缸,也能在融入进去的同时,保持自身的干净;融入这个圈子,是为了你的生活,这是一种舍,也是一种得。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是能屈能伸,一味地柔软退缩不行,一味地强势锋芒毕露也不行,试着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最重要的。
《周易》中有句话这么说:“君子藏器於身,适时而动。”
即使一个人有满腹经纶,满身的才华,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是,他也能够做到不炫耀,不显摆。
擅长保持沉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关键的时候,表达你的看法,给予恰当的意见,才能让大家对你刮目相看。
在人群中,最不能小瞧的是那个沉默的人。
-03进入中年,最高级的活法,是“静”
有些人只会嘴上说说而已,但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却只会后退;有些人平时一句话不说,可关键的时刻,他们总是能给予最大的帮助。
真正厉害的人,是学会了将社交,将生活都调成了“静音模式”,他们不会被别人的负面情绪所影响,也不会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在别人面前展现。
人到中年,应该少一些炫耀,多一些沉稳。
当你在炫耀自己的成就时,别人看似在给你赞美,看似在追捧你,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妒忌。
不要好为人师,对别人指指点点。
人到中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年龄;有些人喜欢好为人师,喜欢对身边的晚辈们指指点点。
其实,你们是两个不同年代的人,无论是认知,思维模式,眼界,对人生的追求与目标,都有着深深地隔阂。
你对别人指指点点时,并不会让他们敬佩你,反而会觉得你很啰嗦。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能够做到断舍离,舍弃那些影响自己心态的圈子或者人脉;与过去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做个了断。
重新整理你的社交圈子,那些无用社交,要学会放弃;试着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你保持竞争力。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读书的能力,只有读书,才是一个人投入成本最低的学习方式。
当你的时间,被过度的社交,无意义且繁琐的人际关系,被琐碎的生活占据时,你也会充满焦虑。
试着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避免外界对你的干扰,将生活调成“静音模式”。
人到中年,唯有“静”,才是最高级的活法。
今日话题:
你能够忍受安静的生活方式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