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谁知盘中餐吗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写了一首诗描写画家文与可画竹的情形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徒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这首诗揭露了一个艺术的奥秘:以自然物作为对象的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就在于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的时候,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整个身心都融化到艺术形象中去了,使自然物成为了精神的载体、灵魂的寄托。这样,与其说艺术家在描写自然,不如说他在表现人;与其说他在再现客观对象,不如说他在表现自己。
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一篇借物写人的优秀散文。
这篇散文很短,只有一百一十九个字。原文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着,自李唐未,世人盛爱壮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是而不染,程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点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予谓箱,花之隐远者也;壮升,花之富资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吃!有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壮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文章的作者周教颐,原名教实,字叔,生于公元年,死于公元年,宋代道州营道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道县人。他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中漾洛学派的创始人,理学家程颐、陈题都是他的学生。周教颐的哲学思想虽然不怎样高明,但为人却很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他一生没当过大官,他持理而不顾情面,敢于得罪上司。
有一次,上司要重罪杀人,他据理力争。上司发了怒,周教顾也生了气。他决定辞官不干,说:“靠杀人来讨好人,这样的官不能做!”后来,上司终于收回了成命。由于周敦颐这样正直,他赢得了所任各地人民的热爱。嘉佑六年,也就是公元年,周教颐升为国子博士、虔州通判。他上任路过庐山的时候;爱上了那里的风景;便弃官不做,在山脚修筑书堂,以教书为业。他住所堂前,有一条发源于庐山莲花峰的小溪,因此,他就取祖籍营道的漉溪来命名;:后代的人也由于这个原因而称周敦颐为派溪先生。他的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爱莲说》就选至《周子全书》的卷十七。《爱莲说》的“说”,是文体的一种,有解说、阐发的意思。这篇文章就是讲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文章先从自然界中的一切花写起。富庶的大自然,美丽的鲜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有长在陆地的,有生在水中的,有草本的,有木本的,可爱的品种多得很。“可爱者甚番”的“番”字,就是繁多的意思。
但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观不同,在众多的鲜花中往往有所选择,对某一种花特别有感情。
例如,“晋陶渊明独爱菊”。这个“独”字,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说,在群芳争艳之中,他只爱菊花;其二是说,他的审美观与众不同,只有他一个人最爱菊花。陶渊明的诗一再提到菊花。其中,《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为有名。很多面家都用这两句诗为题作画。《续晋阳秋》上面还记载了一个陶渊明和菊花的故事。阴历的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登高饮酒。陶渊明没有酒,只好在院子里的东篱下采菊花。一会儿,只见一个白衣使者骑马而来,原来是太守派人给他送酒来了。陶渊明便用菊花下酒,喝得非常痛快。从唐朝开始,牡丹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最喜爱的花。
唐代李肇写的《唐国史补》记载了当时人们赏玩牡丹的盛况,暮春三月,牡丹盛开,名园花圃,车水马龙,人们如痴如狂,统治阶级以不赏玩为耻。
周敦颐不受世俗风气的影响,而独独喜爱莲花。
他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美丽的莲花深深扎根于池塘湖泊的淤泥之中,但它又是那样洁净,一尘不染,洁白的花瓣尖上泛着红晕,就象少女白玉般的脸上抹着一层胭脂。它天生丽质,清清的湖水不断流着它的身体,但不显得妖艳,更不是为了媚世。它的根和茎里面是空的,内心通达,但外面却笔直挺立。它没有枝节,没有须蔓,不去攀附其他物体,也不互相拉扯。它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使人感到清幽、它纯洁而高傲地挺立在那里,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能够随意抚。这一段话,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抓住了莲花的自然特点,描绘了莲花的可爱形象,抒发了对莲花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用人来比喻花,实际上是用花来象征人,进一步揭示了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认为,在百花王国,菊花称得上是隐士;牡丹可以说是达官贵人,莲花却可以称为君子。这样;自然物人格化了,人和物融为了一体。
菊花,盛开在深秋。那时众芬芜秽,百草调零,只有菊花吸秋露披严霜,冷艳幽香,不与众花争艳竞秀,确实象人类中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陶渊明为什么那么喜爱菊花呢?他自己就是个隐士。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不做,回家种田。他写了一篇《桃花源记》,幻想过一种与世隔绝,没有官府,没有压迫的自由生活。看来,陶渊明爱菊,实际上是爱他的理想。牡丹,是花中的“皇后”。它绚丽多姿,雍容华贵,价值高昂。“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劳动人民是不敢问津的。只有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才买得起、玩得起,所以被称为富贵花。统治阶级玩牡丹,实际上是夸贵斗富,自我炫耀,与其说他们爱牡丹,不如说他们爱的是荣华富贵和他们自己。
莲花,被周敦颐称为“君子”。“君子”是古人对品德高尚的人的称呼。于是,我们明白了,文章第一段对莲花形象的描写,原来是语意双关,意在言外。作者颂扬莲花的品质,实际上是颂扬高尚的人格。现在,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文章借莲花歌颂了“君子”哪些品质。
所谓“出淤泥而不染”,不外乎是说,君子生活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谓“灌清涟而不妖”,意思是指善于自我修养,不妖艳媚世;所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言外之意是说君子胸怀宽广,通达事理,不拘泥局限于繁文琐节,但行为正直,不攀附权贵,不结党营私,不阿世取容;所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视而不可亵玩”;画外之音是指君子的美德和声名远播四方,卓然自立,尊严和威仪可以瞻仰而不容亵渎。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颂扬了君子的高尚品质,描绘出了一个清高、纯洁、自立、通达、秀美、不可侵犯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流露了与世俗异趣的封建士大夫情调。
作者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揭示了菊花、牡丹、莲花成为美的社会内容,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各有所爱的原因。然后,发出了强烈的感叹:“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喜爱莲花的,除了我还有谁呢?至于喜爱牡丹的,当然应该很多了。
意思是说,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真正的隐士了;像我一样追求君子道德境界的人,更是找不到了;而追求荣华富贵却是社会的风气。作者抒发了鄙弃世俗、鄙弃富贵、清高傲世、寂寞孤独的思想感情。文章在强烈的抒情中结束了,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作者运用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非常成功,他将莲花人格化,又将自己对象化,借物写人,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能启发人的深思和联想。联系作者的为人,我们可以看出,字里行间渗透者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将莲花和菊花、牡丹在对比中进行描写,更加衬托出了莲花的高洁。这篇抒情短文,总共只有一百一十九个字,但包含的思想内容多么丰富啊!当我们读完全篇的时候,不禁仍旧沉浸在深远的艺术意境之中,浮想联翩,幻象迭出,获得高度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