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尿毒症是怎么得的,如何对治 [复制链接]

1#

4

.甲巯咪唑——作用较强,奏效快而代谢慢,维持时间较长。
  .卡比马唑---在体内逐渐水解,游离出甲巯咪唑而发挥作用——作用开始较慢、维持时间较长——不适用于甲状腺危象。


  .碘剂——剂量不同,作用不同!小剂量——作为原料合成甲状腺素,以纠正垂体促甲状腺素分泌过多,而使肿大的甲状腺缩小。用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剂量碘剂——抗甲状腺——(补充:抑制甲状腺素释放)。(1)甲状腺危象,同时配合硫脲类。(2)甲亢术前准备,使甲状腺组织变硬,血供减少,有利于手术进行。
  .碘剂作用时间短暂,且服用时间过长时可使病情加重——不作为常规抗甲状腺药。


  .抗甲状腺药典型不良反应:十分常见——药物过敏----皮肤瘙痒、皮疹、药物热、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剥脱性皮炎。常见——关节痛、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减少(硫脲类尤其重要,补充)、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脉管炎。
  .抗甲状腺药:口服:用于甲状腺危象,每间隔6h给予1次。用于甲亢术前准备——术前2周服复方碘口服溶液,一日3次,一次从5滴逐日增加至15滴。
  .抗甲状腺药用药注意事项:(一)注意定期监测血象:硫脲类——每周检査1次白细胞,如白细胞计数<3×/L时,停药。(二)
  .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必须用胰岛素终生治疗。
  .2型糖尿病——先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失效或存在禁忌证时,加用胰岛素。
   。1.胰岛素(1)作用①葡萄糖:增加利用,加速酵解和氧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与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血糖降低。②脂肪:促进合成抑制分解,使酮体减少,纠正酮症酸中*。③蛋白质:促进合成,抑制分解。


  .超短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优点:①皮下注射吸收较人胰岛素快3倍,起效迅速,持续时间短,能更加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②用药时间灵活,餐前或餐后立刻给药,可以达到与餐前30min注射常规胰岛素相同的效果。


  .短效胰岛素:可在紧急情况下静脉输注,又称“可溶性胰岛素”、“常规胰岛素”、“中性胰岛素”。缺点——餐前30min用药,不易把握:进餐时间提前易致血糖控制不佳,延后容易发生低血糖,血糖波动较大。
  .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每日注射1次。
  .超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 (1)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超短效。皮下注射10~20min起效。须紧邻餐前注射,用药10min内须进食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2)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超长效。一日用药一次。


   .胰岛素——短效。(1)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有严重并发症者;(2)纠正细胞内缺钾----胰岛素和葡萄糖合用——促使钾从细胞外液进入组织细胞内。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中效睡前或早餐前给药,以控制空腹血糖。
  .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早餐前0.5h皮下注射1次。


  .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超短效。控制餐后血糖,也可与中效胰岛素合用控制晚间或晨起高血糖。超短效——紧邻餐前皮下注射,用药10min内须进食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甘精胰岛素——超长效。皮下注射:一日傍晚注射1次。


  .胰岛素典型不良反应:1.低血糖反应——常见:心慌、出汗,面色苍白、饥饿感、虚弱、震颤、反应迟钝、视力或听力异常、意识障碍、头痛、眩晕、甚至昏迷。2.过敏反应——荨麻疹、紫癜、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甚至过敏性休克或死亡。3.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灼热、瘙痒、皮疹、水疱或皮下硬结。4.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使用纯度不高的动物胰岛素易出现。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可刺激局部脂肪增生。5.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者1日的胰岛素需要量大于2U/kg(如体重50kg,则1日的注射量超过U)。
  .口服降血糖药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能升高血糖,合用时能对抗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β受体阻断剂可阻断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反应,与胰岛素合用时,要注意调整(减少)剂量,否则易引起低血糖。
  .胰岛素用药监护:(一)监测低血糖——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3.9mmol/L。预防——①从小剂量开始,渐增剂量。②定时定量进餐。③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二)正确应用:1.每一次注射需要改换不同部位。2.胰岛素过量——饥饿感、精神不安、脉搏加快、瞳孔散大、焦虑、头晕,严重的可出现共济失调、震颤、昏迷甚至惊厥——抢救:静脉葡萄糖或口服糖类。3.混悬型胰岛素注射液(低精蛋白锌胰岛素30R、50R、70R等)——禁用于静脉注射(应皮下);只有可溶性胰岛素如短效胰岛素、超短效(门冬、赖脯)等可以静脉给药。4.尚未开瓶使用胰岛素应在2℃~10℃处保存。已开始使用的可在室温(最高25℃)保存最长4~6周。冷冻后的胰岛素不可使用。5.尽量首选人胰岛素;注意胰岛素类似物的过敏反应。
  .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同时能减轻体重。尤其适用于肥胖患者。


   .双胍类药机制:①增加——糖的无氧酵解、葡萄糖的外周利用、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胰岛素的敏感性。②抑制——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糖原生成和肝糖输出。


  .接受外科手术和造影剂增强的影像学检査前需暂停口服双胍类药
  .格列喹酮:仅5%经肾排泄——适用于有肾功能轻度不全者(格列喹酮——肾)。
  .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典型不良反应:1.常见——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口腔金属味;食欲改变;2.血液系统——粒细胞计数减少(咽痛、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紫癜)。
   .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用药监护:继发失效问题——患者在使用磺酰脲类降糖药之初的1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血糖控制满意,但后来疗效逐渐下降,最后不得不换用或加用其他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
  .空腹血糖较高——长效:格列齐特和格列美脲(空腹特别美);餐后血糖升高——短效:格列吡嗪、格列喹酮(餐后比较魁梧);病程较长、且空腹血糖较高——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或上述药的控、缓释制剂。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格列喹酮。严重肾功能不全——胰岛素。
  .既往发生心肌梗死或存在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格列美脲、格列吡嗪(心灵比较美)。
  .急性心肌梗死者:急性期——胰岛素,急性期后——磺酰脲类。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餐时血糖调节剂”餐前即刻服用(无需餐前0.5h服用)。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机制——以“快开-速闭”的作用机制,通过与受体结合以关闭β细胞膜中ATP-依赖性钾通道,使β细胞去极化,打开钙通道,快速促进胰岛素早期分泌,降低餐后血糖。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特点——①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②既可降低空腹血糖,又可降低餐后血糖。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不良反应:1.常见——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呼吸道感染、类流感样症状、咳嗽;2.心血管不良反应:如心肌缺血。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与其他降糖药合用有协同作用,易出现低血糖——即服糖果或饮葡萄糖水缓解。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机制——竞争性抑制双糖类水解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慢淀粉等多糖分解为双糖和单糖(如葡萄糖),延缓单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于餐中整片(粒)吞服。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老年人、中国及亚洲人群的饮食谱(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十分常见——胃胀、腹胀、排气增加、腹痛、胃肠痉挛性疼痛、肠鸣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用药监护:(一)减少不良反应——胀气——预防:缓慢增加剂量和控制饮食。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单独服用不会发生低血糖。阿卡波糖口服较少吸收。(二)救治低血糖反应不宜应用蔗糖——需用葡萄糖。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胰岛素增敏剂机制——增加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胰岛素和C肽水平。
  .胰岛素增敏剂仅在有胰岛素存在的情况下才发挥作用——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酸中*患者。


  .胰岛素增敏剂禁忌证:1.有心力衰竭、以及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者。2.18岁以下。3.有活动性肝脏疾患,AST及ALT升高大于正常上限2.5倍时。


  .胰岛素增敏剂用药监护:(1)注意低血糖反应。(2)可促进排卵,对有胰岛素抵抗的绝经前停止排卵者,可致重新排卵。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血糖水平较低时不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最大作用出现在用药后3h。
  .艾塞那肽:1.仅用于皮下注射。2.一日2次,于早餐和晚餐前60min内给药,餐后不可给药。3.每一次给药剂量都是固定的,不需要根据血糖水平作随时调整。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西格列汀、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作用特点:进食后血糖高时,胃肠分泌两种肠促胰岛素,促进分泌胰岛素。但这两种肽均可迅速被二肽基肽酶-4(DPP-4)降解。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特点:(1)中效、稳定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2)能与其他降糖药任意搭配。(3)刺激胰岛素分泌具有血糖依赖性,发生低血糖反应较少,对体重、血压几无影响。
  .口服降糖药有:1.XX双胍--一线,尤其肥胖。2.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格列XX3.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X格列奈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X波糖、米格列醇5.胰岛素增敏剂----X格列酮6.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X肽7.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X格列汀

.1.首选——二甲双胍。2.二线治疗——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适合者:+胰岛素增敏剂,或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3.三线治疗——加用胰岛素,或3种口服药联合。4.四线治疗——多次胰岛素(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或一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防治骨质疏松症药:(1)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钙剂、维生素D及其活性代谢物(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2)抑制骨吸收:双膦酸盐类,依普*酮,雷洛昔芬,降钙素,替勃龙,雌激素类。(3)刺激骨形成:氟制剂(氟化钠等),甲状旁腺激素,生长激素,骨生长因子。
  .葡萄糖酸钙:(1)钙缺乏——手足抽搐。(2)过敏性疾病。(3)镁、氟中*的解救。(4)心脏复苏。

 .骨化三醇即1,25-(OH)2-D3,是钙在肠道中被主动吸收的调节剂,通过与肠壁细胞内的胞浆受体结合,促进细胞大量合成钙结合蛋白,从而促进肠细胞的钙转运,使肠钙吸收入血。
  .严重肾衰竭,特别是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内源性骨化三醇合成明显减少。使用骨化三醇可纠正低血钙,缓解肌肉骨骼疼痛。


  .钙剂典型不良反应:嗳气、便秘、腹部不适。过量出现高钙血症,表现为畏食、恶心、呕吐、肌无力、心律失常。
  .维生素D典型不良反应:软弱、嗜睡、头痛。关节周围钙化、肌肉酸痛、肌无力、骨痛、肾结石、多尿、肾钙质沉着、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
  .选择正确的补钙方法:(1)补钙同时宜补充维生素D。(2)钙吸收随着钙的摄入量增加而增加,但达到某一阈值后,摄入量增加,钙的吸收并不同步增加。(3)食物中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含有草酸和磷酸盐,可与钙形成不溶性的钙盐;食物中的脂肪可与钙形成钙皂,影响钙吸收——清晨和睡前各服用一次为佳,错开与食物服用,最好是餐后1h服用。(4)若选用含钙量高的制剂如钙尔奇D,则宜睡前服用;碳酸钙用于肾衰竭者降低血磷时,应在餐中服用,最好是嚼服。

 .补充钙剂宜同期应用降钙素:补钙主要是增加血液中的钙,而并非直接进入骨骼中,而血钙只有进入骨骼中才能发挥作用。人体的降钙素由甲状腺滤泡C细胞分泌,作用是抑制骨钙丢失于血液中,同时将血液中的钙沉降在骨骼中,从而增加骨钙含量。骨质疏松者——血钙水平正常甚至偏高,但骨骼中缺钙——(待的不是地儿)。长期血钙偏高——诱发血管硬化、高血压、心脏病;老年期痴呆;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炎;泌尿、胆道结石等。——因此,在补钙同时,宜同步补充降钙素。.双膦酸盐类作用特点——骨吸收抑制剂。


  .双膦酸盐类典型不良反应:十分常见:腹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食管炎,有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
  .禁忌证:1.口服制剂禁用于存在食管排空延迟的食管异常,如食管弛缓不能,食管狭窄者和不能站立或坐直至少30分钟者。2.中重度肾衰竭者;骨软化症患者。3.低钙血症者。4.妊娠、哺乳期及儿童。
  .注意规避双膦酸盐类不良反应:(1)注射用阿仑膦酸钠可致“类流感样”反应,表现为高热、肌肉酸痛。(2)注射大剂量双膦酸盐时,由于高浓度快速注入,在血液中可能与钙螯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肾衰竭。
  .降钙素支气管哮喘或有既往病史的患者,有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降钙素典型不良反应——面部及手部潮红。
  .降钙素应用前应作皮试。
  .雷洛昔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激动或拮抗):激动——骨骼和部分胆固醇代谢(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拮抗——下丘脑、子宫和乳腺组织。用于:预防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仅用于绝经后妇女,不适用于男性。不引起子宫内膜增生。治疗期间的任何子宫出血都属意外并应做全面检查。 

第九单元 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与营养药


  .高钠血症——血钠>mmol/L。原因:1)失水大于失钠。静滴甘露醇、山梨醇——渗透性利尿——高钠血症。水分摄入不足;钠输入过多。2)水转入细胞内——见于剧烈运动、抽搐——乳酸性酸中*:糖原分解为小分子乳酸,使细胞内渗透压过高,水转移到细胞内。3)原发性醛固酮症或皮质醇增多症——钠潴留。
  .低钠血症——血钠<mmol/L。氯化钠——可补充血容量和钠离子,用于:1)缺盐性失水症(大面积烧伤、创伤、严重腹泻或呕吐、大出血、大量发汗)和低钠血症;2)大量出血而无法紧急输注血液时,可滴注氯化钠以维持血容量。


  .高钾血症——血钾>5.5mmol/L,高于7.0mmol/L则为严重高钾血症。常见于:1)肾排钾功能障碍或病理情况(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晚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2)细胞内钾移出(溶血、组织损伤等)。3)补充钾剂过多。4)应用留钾利尿剂、抗肿瘤药;精氨酸。


  .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常见于:1)钾摄入减少、钾排出过多。2)细胞外钾内移、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高温或出汗过多、镁缺失、钡中*、碱中*。3)排钾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强心苷、糖皮质激素、α受体阻断剂(哌唑嗪等)、双膦酸盐(帕米膦酸钠等)、抗酸剂用量过多,促进钾由尿液中排出。
  .氯化钾——:静脉补钾浓度不宜超过40mmol/L(0.3%),滴速不宜超过mg/h(10mmol/h),否则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甚至心脏停搏。口服钾盐——用于轻型低钾血症或预防性用药。成人一日最大剂量为6g(80mmol)。


  .枸橼酸钾低钾血症;泌尿系结石。


  .门冬氨酸钾镁①低钾血症②心——低钾及洋地*中*引起的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后遗症,慢性心功能不全③肝——肝炎、肝细胞功能不全


  .低血镁症——血镁<0.75mmol/L,原因:(1)镁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及在体内分布异常。(2)药物——利尿剂、强心苷、胰岛素、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质子泵抑制剂。
  .①子痫、子痫前期的首选药——妊娠期妇女控制子痫抽搐及防止再抽搐。②用于低镁血症


  .高钙血症——血钙>2.75mmol/L。病因:(1)甲状旁腺激素依赖性\非甲状旁腺激素依赖性(2)恶性肿瘤、肾衰竭、肢端肥大症(3)应用维生素D、骨化三醇以及抑制尿钙排泄的药品,包括噻嗪类利尿剂


  .低钙血症——血钙<2.2mmol/L(8.8mg/L)。原因:(1)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肾衰竭。(3)恶性肿瘤伴发低钙血症。(4)横纹肌溶解症。(5)维生素D代谢障碍;长期应用抗癫痫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6)应用治疗高钙血症及骨吸收过多的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7)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脂肪坏死使钙沉淀形成皂钙。


  .氯化钙——(1)低钙血症、高钾血症、高镁血症以及钙通道阻滞剂中*(心功能异常)。解救镁盐中*。(2)血钙过低所引起的手足抽搐、肠绞痛、输尿管绞痛。(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后的“骨饥饿综合征”。(4)过敏性疾病。(5)作为强心剂,用于心脏复苏。
  .氯化钙(1)应先纠正低血钾,再纠正低钙,以免增加心肌应激性。(2)氯化钙最好通过中心导管给予,周围静脉注射有可能导致动脉硬化或外渗。不宜皮下或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时宜稀释后缓慢注射(强刺激性);若注射时药液漏出血管外,应立即停用,并用氯化钠局部冲洗,予氢化可的松、1%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


  .钠盐典型不良反应——高血压、心动过速、水钠潴留,组织水肿。电解质平衡失调(高钠、低钾、碳酸氢盐丢失)。
  .钾盐典型不良反应——高钾血症。静滴过快可引起呕吐、血管疼痛、面部潮红、血压下降。直接静注可有刺激性,导致疼痛、组织坏死、猝死。
  .钙盐典型不良反应——兴奋心脏,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心脏停搏。全身发热感、皮肤发热、血管扩张。
  .镁盐典型不良反应——高镁血症、肺水肿。
  .氯化钠——禁用于妊娠期高血压者。
  .氯化钾——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者。
  .氯化钙——禁用于应用强心苷或停用后7日内、肾结石患者、肾功能不全的低钙血症患者及呼吸性酸中*衰竭者。
  .调节电解质类药物用药监护:(一)注意电解质监测: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药用药失当也可引起再发的水、电解质平衡失衡——高钠、高钙、高钾。(二)警惕由低血钾症所引发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致命性室颤和猝死的预兆。(三)监测给药途径和用药速度:氯化钾注射液严禁肌注和直接静脉注射!!仅可静滴(稀释后),否则不仅引起剧痛,且致心脏停搏。浓氯化钠用于治疗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的疾病时,滴速应快,要在15~30min滴毕——否则起不到降低颅压作用。


  .调节酸平衡药——碳酸氢钠、乳酸钠、复方乳酸钠山梨醇。
  .碳酸氢钠——最常用:碱化尿液,促使尿酸、磺胺类、氟喹诺酮类、阿昔洛韦、血红蛋白不易在尿液中形成结晶;并减少尿酸盐、胱氨酸、*嘌呤盐结石的形成;
  .碳酸氢钠代谢性酸中*;碱化尿液以预防尿酸性肾结石,减少磺胺药的肾*性,以及急性溶血时防止血红蛋白沉积在肾小管;胃酸过多引起的症状;巴比妥类、水杨酸类及甲醇中*。


  .调节碱平衡药——氯化铵、氯化钠、盐酸精氨酸——酸化体液和尿液,纠正碱中*。

 .碳酸氢钠——溃疡出血者禁用。
  .氯化铵——增加血氨浓度,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葡萄糖,用于:(1)基本应用:补充热量;维持和调节腹膜透析液渗透压;大量注射液药品的溶剂或稀释剂。(2)糖原合成需要钾离子,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血钾浓度降低——用于高钾血症。(3)利尿、脱水——静滴高渗透压的25%~50%葡萄糖,利尿、脱水作用。用于——脑水肿(脑出血、脑外伤)、颅内压增高、眼压升高和青光眼。


  .二磷酸果糖作用:(1)促进钾内流。(2)减少氧自由基产生,有利于休克、缺氧、缺血、损伤状态下的细胞能量代谢和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心肌细胞修复,改善心肌缺血。(3)保持红细胞韧性。(4)加强呼吸肌强度。用于——缺血缺氧性疾病的急救: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外周血管疾病、休克。
  .葡萄糖可诱发或加重洋地*类强心苷中*。机制:大量葡萄糖进入体内后,暂时不能被利用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合成糖原时需要消耗钾,从而诱发或增强地高辛的*性——预防:补钾。
  
  .注意监测血糖和电解质紊乱:1.高血糖非酮症昏迷,多见于糖尿病、应激状态、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尿*症腹膜透析者、腹腔内给予高渗透葡萄糖注射液及全静脉营养疗法时。2.葡萄糖联合胰岛素过量——反应性低血糖。3.长期大量应用应注意——低钾、低钠和低磷。
  .二磷酸果糖多用于急救。每日最大用量为ml,滴速约为10ml/min(1g/min),但以4~7ml/min为适宜,输注速度过快可致水钠潴留、脑水肿、过敏和输液反应。


  .1.水溶性——维生素B1、B2、B4、B6、B12、维生素C、烟酸、烟酰胺、叶酸、泛酸。通过辅酶维持代谢和生理功能。2.脂溶性——维生素A、D、E和K。
  .维生素B1:参与糖代谢及神经、心脏系统功能。缺乏时,依次出现:神经系统反应(干性脚气病)、心血管系统反应(湿性脚气病)、韦尼克脑病、多发神经炎性精神病。


  .维生素B2(核*素):参与细胞氧化还原系统传递氢的反应,促进脂肪、糖、蛋白质代谢。缺乏时出现:咽喉炎、口角炎、舌炎、唇炎;面部脂溢性皮炎、躯干和四肢皮炎;贫血和神经系统症状。角膜血管增生和白内障形成、阴囊炎、阴道炎。


  .维生素B6,缺乏导致:皮肤——眼、鼻和口部皮肤脂溢样皮肤损害,伴有舌炎和口腔炎。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炎、伴有关节肿胀和触痛,特别是腕关节肿胀(腕管病)。


  .维生素C,用于防治:坏血病、牙龈出血;传染疾病及紫癜的辅助治疗。慢性铁中*——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的排出加速。


  .烟酸:1)影响胆固醇合成,大剂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可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分泌,减少LDL-ch、升高HDL-ch——用于血脂异常者。2)烟酸缺乏——影响细胞正常呼吸和代谢——糙皮病。


  .叶酸——巨幼红细胞贫血、血小板减少症
  .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与高血压和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能使Hcy下降,进而使脑卒中风险显著下降。

.B1——脚气病B2(核*素)——咽喉/口/舌/唇/皮炎;贫血。B6——脂溢样皮肤损害,舌炎、口腔炎。周围神经炎、伴有腕关节肿胀(腕管病)。C——坏血病、牙龈出血;传染病及紫癜;铁中*烟酸——调血脂、糙皮病叶酸——巨幼红细胞贫血


  .维生素A:①对视网膜功能起重要作用。视觉——视*醛。缺乏会导致夜盲症——晚上看不见,跟到了*泉似的。②对生殖过程起作用——视*醇。③上皮和骨骼的生长、生殖和胚胎发育。


  .维生素D:①婴儿和儿童——佝偻病。钙化不良导致佝偻病患者的骨骼异常疏松,产生特征性畸形。②成人——骨软化病或成人佝偻病,最多见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治疗什么病?(1)A——夜盲症。(2)D——佝偻病、骨软化病。(3)E——流产。(4)K——止血。


  .水溶性维生素典型不良反应(B、C)(1)维生素B1——过敏性反应或休克。(2)维生素B2(核*素)——尿呈*色。(3)维生素B6——严重周围神经炎,神经感觉异常,进行性步态不稳至足麻木、手不灵活。(4)维生素C——结石。头晕、晕厥。(5)烟酸①强烈的扩张血管作用(前列腺素介导),可致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瘙痒、皮肤干燥、面部潮红等;大剂量可引起血糖升高、尿酸增加、肝功能异常——缓解:小剂量的缓释制剂,或合用阿司匹林、布洛芬。②高尿酸血症——严重痛风者禁用。


  .脂溶性维生素(A、D、E、K)典型不良反应:(1)维生素A——急性中*:异常激动、嗜睡、复视、颅内压增高。慢性中*:疲乏、软弱、发热、颅内压增高、夜尿增多、毛发干枯或脱落、皮肤干燥或瘙痒、体重减轻、四肢疼痛、贫血、眼球突出、剧烈头痛。(2)维生素D——低热、烦躁哭闹、惊厥、厌食、体重下降、肝脏肿大、肾脏损害,骨硬化。(3)维生素E——视物模糊、乳腺肿大、类流感样综合征、胃痉挛、疲乏、软弱。出血倾向;改变内分泌代谢(甲状腺、垂体和肾上腺);改变免疫功能;影响性功能;血栓危险。(4)维生素K1——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疸。
  .贫血儿童服用维生素C过量,促进铁向二价铁转化,提高硫酸亚铁吸收量;
  .维生素B2的特定吸收部位在小肠上部,若空腹服用则胃排空快,降低生物利用——餐后服用。


  .氨基酸禁忌证:肝——严重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昏迷;肾——严重氮质血症、严重肾衰竭或尿*症者;心——心力衰竭者及高氯酸中*状态。
  .精氨酸可使细胞内钾转移至细胞外,与螺内酯联用——高钾血症。
  .为达到正常的氮平衡,应使热卡/氮比值达到~cal/g,或按每克氨基酸加入5~6g非蛋白质热源的比例输入(葡萄糖、脂肪),以提高氨基酸的利用率。
  .氨基酸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氯离子,致使血浆氯离子量增加,碳酸氢盐含量降低,从而导致酸中*——处理:加入5%碳酸氢钠。

.精氨酸是一氧化氮的生物前体,服后可显著降低血压。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渗透压过高,对血管的刺激性大,速度过快可引起恶心、呕吐、面部潮红、发热、头痛、心悸、寒战、喘息、血栓性静脉炎。处理——同步静滴5%葡萄糖——降低渗透压。

第十单元 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青霉素类药物对处于繁殖期细菌作用强,而对已合成细胞壁、处于静止期者作用弱——属于繁殖期杀菌剂。主要用于:G+、G-球菌及某些G-杆菌感染。注意:多数G-杆菌无效!有效的是——氨基糖苷类。

 .青霉素类药物典型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与剂量无关。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溶血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药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哮喘发作等。2.吉海反应(赫氏反应)治疗梅*、钩端螺旋体病时,致症状(寒战、咽痛、心率加快)加剧——病原体死亡所致。3.其他①大剂量应用——脑脊液药物浓度过高——青霉素脑病(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②大量应用青霉素类钠盐——高钠血症——心力衰竭。③大量应用青霉素类钾盐——高钾血症、钾中*反应。④长期、大剂量用药——菌群失调,出现二重感染(由念珠菌或耐药菌引起)。⑤肌内注射区——周围神经炎。 .青霉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混合后,两者抗菌活性明显减弱——两药不能置于同一容器内给药。 .青霉素类药物与华法林合用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青霉素类药物(1)无论何种给药途径(口服、肌内或静脉注射)都须做。(2)20min后,观察皮试结果,阳性反应者禁用。必须使用者经脱敏后应用,随时做好急救准备。(3)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即给患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吸氧,应用血管活性药、糖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


  .根据PK/PD参数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其抗菌活性与细菌接触药物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而与血浆峰浓度关系较小——不需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维持即可;血浆药物浓度低于MIC(最小抑菌浓度)时,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MIC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加疗效——因此首要地是延长高于MIC的持续维持时间。当T>MIC%达到40%以上时,可显示满意的杀菌效果。几乎无抗生素后效应和首剂现象。血浆半衰期较短——仅约30min,药物经7个半衰期就将消失殆尽,青霉素的有效血浆浓度可维持5h——最有效的给药方法为:每日分次给药,每隔6h给药1次。


  .选择适宜的溶剂和滴速:青霉素类与酸性较强(pH3.5~5.5)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或作为溶剂,可失去效价并易致过敏性反应。(1)溶剂应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pH5.0~7.5)。(2)小容积、短时间——单剂量容积为50~ml,不宜超过ml;静脉滴注时间不宜超过1h——既可在短时间形成高血浆浓度,又可减少因滴注时间过长药物裂环分解而致敏。(3)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滴注及静脉注射。


  .全身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青霉素脑病——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昏迷——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尤要注意。不可用于鞘内注射。
  .治疗梅*、钩端螺旋体病——吉海(赫氏)反应。处理——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
  .注意监测电解质水平。大量应用青霉素钾盐——高血钾症,心脏停搏;钠盐——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和高钠血症。
  .青霉素(1)首选药: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②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等;③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感染;④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于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⑤白喉;⑥炭疽;⑦破伤风、气性坏疽;⑧梅*;⑨钩端螺旋体病;⑩回归热。(2)亦可用于: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②放线菌病;③淋病;④奋森咽峡炎;⑤莱姆病;⑥多杀巴斯德菌感染; ⑦鼠咬热;⑧李斯特菌感染;⑨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⑩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产青霉素酶的金*色葡萄球菌;
  .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某些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氨苄西林只强调独特的可考点,其他同青霉素。
  .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口服——根除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降低消化道溃疡复发率。
  .哌拉西林(1)敏感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所致的感染。(2)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粒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


  .哌拉西林不可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中静滴。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头孢菌素1.第一代: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特点与应用:G+菌:较第二代略强,显著超过第三代;肾*性:有.适用于轻、中度感染。2.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头孢丙烯。特点与应用:G-菌:较第一代强。对多数肠杆菌有相当活性,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多种β-内酰胺酶:较稳定,肾*性:较小。3.第三代: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头孢丙烯。特点与应用:对G-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强菌作用;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4.第四代:头孢吡肟。特点与应用:G+菌、G-菌、厌氧菌——广谱,增强了抗G+菌活性;用于对第三代耐药的G-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5.第五代:头孢洛林酯、头孢托罗、头孢吡普。特点与应用:超广谱,对大多数耐药G+、G-厌氧菌有效;对β-内酰胺酶尤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稳定;无肾*性。.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典型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发生率远低于青霉素。常见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2.血液系统——可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过性嗜酸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减少症、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神经系统——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用于肾功能不全者而未调整剂量时,可出现脑病、肌痉挛、癫痫。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二重感染。
  .头孢曲松应单独给药——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把握在围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1)术前——以小容积量溶剂稀释,在短时间(30min)滴注,保证足够的血药浓度。(2)术后——预防性抗生素的时间尽可能缩短,有时(手术超过3h、出血量≥ml)需重复给药,但一般不宜超过1天。不应无原则持续给药。预防性用药不得超过手术病例总数的30%。(3)对头孢菌素、青霉素类过敏者,G+菌选用万古霉素;G-菌选用氨曲南。

.警惕双硫仑样反应:头孢菌素如存在与双硫仑分子结构类似的活性基团,在使用期间或之后5~7日内饮酒、服用含有乙醇药物、食物以及外用乙醇均可使乙醛代谢受阻,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引起——皮肤潮红、头晕、头痛、呼吸困难、晕厥、口中有大蒜气味,还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严重者休克、惊厥、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双硫仑反应——预防和处理:(1)告知患者用药期间或之后5~7日内禁酒、禁食含有乙醇食物以及外用乙醇。禁与含乙醇的药物合用。(2)一旦发生,立即吸氧、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补液及利尿,血管活性药治疗。
  .头孢地尼——三代,避免与铁剂合用,如必须合用,应在服用本品3h后再服用铁剂。
  .头孢曲松——三代,不得用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和早产儿;严禁与含钙注射液混合(尤其儿童)——增加发生结石的危险。
  .头孢他啶——三代,加入万古霉素后,会出现沉淀。必须谨慎冲洗给药系统和静脉系统。

.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1.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2.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特点:抗菌谱最广——G+菌、G-菌、需氧菌、厌氧菌。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3.单酰胺菌素类:氨曲南——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特点:窄谱,仅对需氧G-菌——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及淋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雷菌、克氏杆菌。4.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亚胺培南在体内被肾脱氢肽酶灭活。


  .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典型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瘙痒、过敏性休克。2.维生素K缺乏症(低凝血酶原血症、出血倾向等)、维生素B族缺乏症状(舌炎、口腔黏膜炎、食欲减退、神经炎等)以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长时间应用可出现。3.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可引起,如肌阵挛、精神障碍或癫痫发作。

 .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等与利尿剂如呋塞米合用,可加重肾功能损害。
  .头孢西丁、氨曲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等与丙磺舒合用时可延缓前者排泄。
  .碳青霉烯类药与丙戊酸钠合用时,可导致后者血浆药物浓度降低,甚至引发癫痫。
  .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用药过程中警惕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西丁——肾*性。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不能与其他抗生素混合或直接加入其他抗生素中使用。(2)不适用于脑膜炎治疗。.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

.作用特点——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1)起始阶段,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抑制始动复合物形成;(2)肽链延伸阶段,可使mRNA上的密码被错译,导致合成异常的或无功能的蛋白质;(3)在终止阶段,可阻碍已合成的肽链释放,还可阻止70S核糖体解离。


  .氨基糖苷类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细菌均有杀菌作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只针对繁殖期;
  .氨基糖苷类对G+球菌和G-杆菌均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PAE)——青霉素类没有。
  .氨基糖苷类抗菌谱广,除链霉素外对葡萄球菌属、需氧G-杆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多数对铜绿假单胞菌亦具抗菌活性;对G-球菌、G+菌作用较差,但对金*色葡萄球菌有较好抗菌作用。厌氧菌无效。链霉素、阿米卡星——结核等分枝杆菌。
  .氨基糖苷类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胃肠道吸收差,用于治疗全身性感染时必须注射给药。


  .氨基糖苷类典型不良反应:1.耳*性——包括前庭和耳蜗神经功能障碍。前庭损害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耳蜗功能受损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2.肾*性——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引起肾小管肿胀,甚至坏死,出现蛋白尿、管型尿或红细胞尿,严重者可出现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等。3.神经肌肉阻滞——造成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肢体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而窒息死亡。4.过敏反应——皮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甚至严重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链霉素。


  ..氨基糖苷类与卷曲霉素、顺铂、依他尼酸、呋塞米或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可能增加耳*性与肾*性。


  .根据PK/PD参数制定合理给药方案:(1)浓度依赖型。(2)具有抗生素后效应。(3)具有首剂现象——细菌与药物首次接触时,能迅速被药物杀死,当细菌再次或多次接触同一种药物时,抗菌效果明显下降。给药方法——静脉滴注20~30min最为常用。每日一次。
  .用药过程监护:1.监测尿常规、肾功能、听力。2.老年患者肾功能有生理性减退,即使肾功能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内,仍应采用较小治疗量。


  .链霉素:(1)结核病——初治病例,与其他药物联合。(2)单用——土拉菌病(也叫兔热病,由扁虱或苍蝇传播的啮齿动物的急性传染病);与其他药联用——鼠疫、鼠咬热、布鲁菌病、腹股沟肉芽肿。


  .庆大霉素——G-杆菌感染。1.不宜用于皮下注射。2.不得静脉推注——有抑制呼吸作用。


  .阿米卡星(1)铜绿假单胞菌等G-杆菌;葡萄球菌属所致严重感染。(2)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耐药菌株所致的严重感染。 .大观霉素——“淋必治”用于淋病奈瑟菌所致的尿道炎、前列腺炎、宫颈阴道炎和直肠感染,以及对青霉素、四环素等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儿童淋病患者对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过敏者可应用。

.大观霉素使用(1)不得静脉给药。应在臀部肌肉外上方做深部肌内注射,一次注射量不超过2g(5ml)。(2)本品稀释剂中含苯甲醇,可能引起新生儿致命性喘息综合征,故新生儿禁用。(3)严重过敏反应——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保持气道通畅,吸氧。(4)多数淋病患者同时合并沙眼衣原体感染,因此应用本品治疗后应继以7日疗程的四环素或多西环素或红霉素治疗。


  .大环内酯类低浓度时为抑菌剂,高浓度时杀菌。抗菌谱:G+球菌、G-球菌、部分G-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等)、非典型致病原(嗜肺*团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厌氧消化球菌。对产β-内酰胺酶和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抗菌活性。
  .第三代——泰利霉素——对一、二代大环内酯耐药菌尤其是肺炎链球菌具有较强作用。

.第一代——红霉素——易被胃酸破坏,口服吸收少,故一般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物。
  .大环内酯类典型不良反应:1.最主要——胃肠反应——呕吐、腹胀、腹痛、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严重时患者难以耐受;2.肝*性——红霉素、依托红霉素。3.心脏*性——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甚至晕厥或猝死。4.耳*性——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或用药剂量过大时易发生以耳蜗神经损害的耳聋、耳鸣,前庭功能亦可受损。


  .红霉素、红霉素酯化物、克拉霉素可抑制肝药酶,与卡马西平、丙戊酸、芬太尼等合用,可增加上述药的血浆浓度。
  .红霉素——时间依赖型——每日分次给药。
  .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浓度依赖型——尽量减少给药次数。


  .红霉素(1)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用药。(2)*团菌病、支原体、百日咳、空肠弯曲菌肠炎、衣原体感染、淋球菌、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


  .红霉素使用注意事项:(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治疗至少需持续10日,以防止急性风湿热的发生。(2)肾功能不全者一般无需减少用量。


  .罗红霉素 生殖器感染(淋球菌感染除外)。进食后服药可减少吸收,与牛奶同服可增加吸收。


  .克拉霉素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鸟分枝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空腹口服,与食物或牛奶同服不影响吸收。


  .阿奇霉素(1)静脉滴注宜慢:一次静脉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0min;滴注液浓度不得高于2.0mg/ml。(2)进食可影响吸收,口服用药需在餐前1h或餐后2h服用。
  


  .四环素类--快速抑菌剂,常规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对某些细菌呈杀菌作用。抗菌谱广:尤其适用于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其他包括:螺旋体,G+、G-需氧菌和厌氧菌,某些原虫。

.四环素类典型不良反应:1.四环素牙——与钙离子形成的螯合物在体内呈*色,沉积于牙齿和骨中,造成牙齿*染,并影响胎儿、新生儿和婴幼儿骨骼的正常发育。2.肝*性。3.肠道菌群失调——轻者引起维生素缺乏,严重二重感染,亦可发生腹泻。


  .四环素类---浓度依赖型——尽量减少给药次数。
  .部分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地美环素)使用后,患者可能在日晒时有光敏现象——建议服药后患者不要直接暴露于阳光或紫外线下。


  .四环素长时间静脉给药——血栓性静脉炎,应尽早改为口服序贯治疗。

获取更多资料请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