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本文来源:长江日报」
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淤泥环保处理中心:
智慧管理平台让工地投运生产更高效
绿色围挡内,两个大型泥饼堆放场整齐有序,喷淋系统正在喷雾降尘,施工道路上保持着整洁清爽……10月21日,位于东湖风景区湖光村的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淤泥环保处理中心内,洒水车正在施工现场洒水进行日常路面清洁,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内查看湖中清淤船的运作情况。
作为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的子项目,淤泥环保处理中心占地7万平方米,日处理淤泥量达立方米,是武汉市规模最大的标准化、智能化清淤底泥固结干化淤泥处理场站。东湖5个子湖清淤后的淤泥处理都在这里完成。
“近年来,东湖水环境治理工作持续进行,取得良好成效。在原有基础上,我们通过湖底清淤等措施,进一步减少东湖内源污染物。”武汉生态投资集团所属碧水集团项目负责人刘俊勇介绍,湖底疏浚后,淤泥通过管道输送至固化场进行固化,并对滤出的尾水进行达标处理。该处理中心投运生产1年多来,已累计处理来自东湖的淤泥多万立方米。
虽每日与淤泥“打交道”,但处理现场却整洁有序。走进该工地,映入眼帘的是蓝白相间的大门,绿色整洁的围挡,离入口不远处的车辆自动冲洗棚内正在清洗运输车辆。“东湖总清淤量约为万立方米,淤泥进行固化处理后外运量非常大,渣土运输车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洗澡’,确保‘净车上路’,不污染市*道路。”现场负责人表示,为了严格落实文明施工“七个百分百”要求,项目还设有扬尘噪声环境监测,可集成空气质量、扬尘、噪声等多种监测指标,结合自动喷淋系统,改善工地环境。
走进淤泥脱水干化车间,10套平方米的高效隔膜板框压滤机依次排开,机器轰轰作响,却少有工作人员现场操控。原来,该车间设有监控指挥中心,疏浚淤泥、脱水固化等一整套工艺流程都能显示在大屏幕上,工作人员只需在监控台前,就可对全站了如指掌。现场负责人表示,打开项目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不仅可以看到项目概况,还可进行视频监控指挥、施工管理、水环境监测等,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管理。
目前,淤泥环保处理中心正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生产,60位工作人员抢晴天、战雨天,全力以赴赶工期、高效高质抢进度,全力冲刺四季度,确保明年年初项目完工。建成后将有助于改善湖泊的底质条件,提升东湖水质。
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
多举措降噪除噪,力求做到“施工不扰民、少扰民”
10月21日,连续多日阴雨后的第一个晴天,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调蓄池建设工地内机器轰鸣,巨大的基坑内塔吊林立、数十台大型施工机械有序作业。戴着护眼面罩的工人们正穿梭在钢筋架之间,进行基坑支护工程冠梁的焊接。
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项目主要包括初雨收集管线工程、调蓄池工程、尾水排放管线工程等三个部分。其中包含建设一座12万立方米的调蓄池、两条总长度约为3.9千米的初雨通道,以及一条1.8千米的初雨转输管道。
作为“三湖三河”水环境治理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建成后可有效缓解武汉巡司河周边初期雨水直排问题,同时还能极大地改善巡司河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对打造城水相融、绿色宜居的滨水生态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工地现场,绿色围挡高大整洁,喷淋系统正在喷雾降尘。工地门口设有“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系统,可实时获取现场人员进出信息及体温,自动统计分析现场工人数量、工种和上下班时间等信息。
“‘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大大加强了工地的实名制管理效率,自动体温监测提高了防疫的安全性。”武汉生态投资集团所属碧水集团项目负责人刘宏志介绍,自今年3月工程建设开工以来,就已建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管理组织体系。“我们还组织了一支由10名队员组成的文明施工队,并配备了1台洒水车,一日三次对施工便道及周边道路进行检查和保洁”。
往里走去,工地施工用料分类堆放整齐,非作业区裸土被六针密目网覆盖,场内主干道全部硬化,内部临时道路也已采用钢板全铺设,切实按照文明施工“七个百分百”要求做好施工。
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项目周边住宅小区较多,为了尽量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项目部合理调整施工组织,将声音小的工序放在晚间进行。刘宏志认为,切实做好文明施工,要加强与周边居民区的沟通。“项目上自动冲洗平台内的洗车槽设置了隔音棚控制噪声,力求做到‘施工不扰民、少扰民’。我们还坚持每月对噪声、扬尘、水质进行监测,确保施工现场各项指标控制在允许值内”。
现阶段,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项目正在进行初雨调蓄池基坑支护工程冠梁及第一道支撑的施工。刘宏志表示,现场正投入大量焊工、钢筋工等工种抢抓有利时机,加班加点追赶进度,项目预计将于年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该调蓄池将南湖花园片区的初期雨水和溢流污染收纳其中,然后转输至*家湖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调蓄池的地上空间还将进行景观绿化,并融入活水公园,向周边居民开放。”
策划:
武汉碧水集团有限公司
长江日报滨水绿城传播中心
撰文:杨丝涵甘思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