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这样一件东西,它让历朝历代的专家和学者们找了八百多年,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齐全。究竟是什么样的奇珍异宝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看看专家们寻找“宝”的艰辛历程。(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据史料记载,在江苏镇江焦山的江心岛上,曾有一处临江摩崖石刻,叫做《瘗(yì)鹤铭》。说的是古代一位书法家养的白鹤死了,然后他伤心的将其埋葬,并写悼念文刻在石壁之上。让专家感到十分可惜的是,翻遍了所有的古代文献,都没有找到关于《瘗鹤铭》作者的蛛丝马迹,也就无法确认这位葬鹤的书法家究竟是谁。不过根据历朝历代的学者们推断,历史上有两个人最符合,一是王羲之,一是陶弘景。王羲之大家都很熟悉,东晋大书法家,因为他极爱养鹤,并从鹤的姿态上获得书法的灵感。陶弘景是江苏南京人氏,南北朝时期的炼丹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他曾为炼丹而饲养过大量的白鹤。文物专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瘗鹤铭》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被毁了,而原因是一次自然灾害——雷劈。因为江心岛周边空旷,岛上植被又十分茂密,所以容易引起雷电灾害,故而裸、露在岩壁上的《瘗鹤铭》遭了雷火之秧。《瘗鹤铭》被雷劈之后,碎石全都掉落到江中,因此宋代学者发现《瘗鹤铭》时,就已经是零零散散的残片了,不过根据残片上的铭文,学者们对《瘗鹤铭》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并称之为“大字之祖”,同时,更多有识之士也走上了寻找《瘗鹤铭》的漫长道路。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年间,工匠们在修运河时,捞出来一块碎石,经过当地的县官辨认,正是《瘗鹤铭》的残片。在南宋淳熙年间,当地县府借着疏通运河的机会,又在江中展开了一次打捞,并捞出3块《瘗鹤铭》的残石。明朝洪武年间,当地的文人与河工展开过一次打捞,但可惜一无所获。后来到清乾隆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雇渔民沿着江心一直打捞了3公里,仅收获了5块残片。几百年间,古代的学者们一直都没有停止对《瘗鹤铭》残片的打捞,到了现代,文物专家们对打捞工作也是不敢懈怠。年,镇江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们,展开过一次长达3个月之久的考古打捞,他们沿着江边一直从上游摸到下游,长达10公里,发掘淤泥也超过1米多深,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一共找到两块残石,上面刻有“欠”和“无”两个字。年,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镇江水利局,又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打捞,并且还用到了诸多的现代科技手段,如GPS定位,超声波勘测和潜水发掘等等。这一次虽然没有打捞上来残片,但是摸清楚了水下淤泥的情况,并确定了具体的打捞范围和打捞深度,为下一次打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年5月,江苏省文物局联合上海市救助打捞局,根据年的勘测数据,利用一艘自重万吨的“勇士号”浮吊船,在江心岛落石区域进行了深度打捞。在各领域专家的通力合作下,将打捞深度扩大到淤泥下10米,并对原定米的探测范围扩大2倍。经过半个多月的忙碌,专家这次收获巨大,捞上来4块巨石,每块重量都超过吨,然后其他的小块石头也有十多件。经过八百多年的打捞,残石上的字累计已有90多个,复原后的《瘗鹤铭》和史料中记载的原文相比,还差90多字,也就是说八百年来只找到了一半。通过专家对残片的研究,发现“大字之祖”的《瘗鹤铭》的碑文,神态飞动,气势宏逸,让人回味无穷,难怪宋代学者曹士冕,称其为笔法之妙,书家冠冕,因此《瘗鹤铭》不仅佐证了古代文献的记载,同时也有着极高的书法价值,对研究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况且它还有可能是“书圣”王羲之的真迹。镇江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们,始终也没有停止对《瘗鹤铭》的寻找和研究,虽然打捞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小编相信只要一直有人在做,就总有一天可以将缺少的残块全都找到,这就等于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后面附上《瘗鹤铭》的全文,供读者们参考学习: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