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中山建设部署,数月来,中山全市抢抓冬春时节,掀起一场“水面下的保卫战”——河涌水塘清淤疏浚。全市上下全面发动,在各方主体投工投劳的同时,各镇街结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保护水生态质量、增强防洪排涝能力等方面需求,全面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重现岭南水乡桑基鱼塘之景。防洪防汛更有保障、农田灌溉更为顺畅、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当前,中山形成“人人出力清淤泥”的共治共建共享格局,清淤行动深入民心。即日起,南方+推出“河道清淤,中山在行动”系列报道,深入河涌一线,见证这场全民广泛参与的绿韵水乡保卫战,敬请垂注!抓住天气晴好的时机,中山市黄圃镇连日来组织施工力量,加快对第一批重点清淤河涌进行清淤。在该镇的镇一村,村内的鲤鱼涌和镇一涌清淤工作已进入尾声,多台挖掘机在河道以及岸边协同作业,河涌岸坡上逐渐堆起了一层从河道清理起来的河泥。黄圃镇鲤鱼涌清淤工作现场。南方+李姗恒拍摄黄圃镇水务事务中心副主任、镇治水专班成员张传辉表示,自年10月以来,黄圃镇已实施第一批11条河涌清淤工程,清理淤泥约3.5万立方米,有效增强了河涌蓄水、灌溉、防洪、排涝等功能。目前清淤工程仍在进行,今年黄圃镇计划完成21条河涌约8万立方米的清淤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效清淤进入最后施工阶段,来往黄圃镇镇一村鲤鱼涌的工程车辆明显增多。河道上也是一片紧张施工的景象。钩机在水上平台上不断挥动铁臂,从河涌底部捞出淤泥。鲤鱼涌是连接黄圃镇兆丰村和镇一村的关键河涌,全长数百米。这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涌,开凿于十多年前,主要满足两村农业灌溉和防洪需求。但随着时间推移,河涌多年沉积的淤泥,影响了防洪排涝,形成潜在风险。近年来,镇一村就曾因内河涌不畅,导致内涝。群众对河涌疏浚的呼声较高。针对镇内河涌污泥淤积问题,去年黄圃镇对辖区81条内河涌进行了全面摸排,并确定了58条需清淤河涌,其中就包括鲤鱼涌以及与其相连的镇一涌。工程车辆正对鲤鱼涌进行清淤。南方+李姗恒拍摄为让清淤工作高效推进,黄圃镇针对不同河涌的情况,对58条需清淤河涌制定了分批分类的整治方案。“本次清淤遵循因地制宜,对疏浚方式不搞‘一刀切’。”张传辉表示,黄圃镇对不同河涌、河段灵活采用水力冲挖或干挖的方式进行清淤,采用的都是比较常见的清淤技术,争取用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最大的整治效果。针对居民较多无法进入岸上机械的河段,主要采用人工水力冲挖技术,清淤较为彻底,清理效果明显。针对沿岸为鱼塘及农地的河段,则采用干挖方式,清淤工艺和设备相对简单,不仅清淤费用较低,而且清淤速度较快。比如,在施工作业面较为开阔的鲤鱼涌,采取的就是干挖方式。巧用淤泥河涌“烂泥”变废为“宝”清理出来的河涌淤泥如何处置,也是本次清淤工作的一个重点。张传辉表示,在科学的检测和使用模式下,这些从河涌里挖出来的“烂泥”,可变废为“宝”。为科学有效处置河涌淤泥,黄圃镇治水专班专门聘请了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对河涌底泥进行采样及检测,并以这些检测数据为基础,指引淤泥后续处置和利用工作。他表示,根据《中山市河涌底泥处理处置工作指引(试行)》要求,不同等级的淤泥处置方式也不同。例如,镇一涌为Ⅲ类底泥,可用于工业用地用土,包括工业园区和园区厂房、道路的基础或场坪用土等。鲤鱼涌为Ⅱ类底泥,可就地利用,包括作为河涌两岸生态护坡材料或沿河绿化带堆置,正好用来开展“绿美河道”建设的植树工作。工程车辆在河道上作业清淤。南方+李姗恒拍摄在鲤鱼涌,河涌两边岸坡已堆放起一层淤泥,利用这些淤泥,黄圃镇在两岸种植了一批本土绿化树,河岸景观变得更加整洁美观。发展新局“荒废”河涌将变身村庄新热点“我们全村都在期待这条河涌升级。”站在鲤鱼涌旁,黄圃镇镇一村副主任黎文洪向南方+记者介绍了他对治理项目的憧憬。镇一村是黄圃镇的古村,是黄圃地区的发源地之一。多年来,随着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村中的公共用地早已使用完毕,公共配套较少,村民日常休闲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困境。黎文洪表示,随着村中多个商品房项目陆续完工,新居民入住,镇一村未来常住居民将超过2万人,急需新的公共服务配套支援。鲤鱼涌治理项目的建设,让镇一村找到了升级公共配套的新机遇。鲤鱼涌治理项目将按照“水岸同治”的方式开展,岸上将通过增绿添景,因地制宜打造岸边绿色空间。长约数百米的鲤鱼涌将为周边居民提供新的水岸休闲活动空间。正在黄圃镇鲤鱼涌旁清淤的工程车辆。南方+李姗恒拍摄对于如何用好鲤鱼涌的资源,黎文洪和村“两委”有更多新计划。镇一村是黄圃镇知名的“龙舟村”,村中开展龙舟运动已有近年历史。去年,村中自发组织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全新龙舟队,并购置一条国际标准龙舟用作日常训练。去年,在黄圃镇的龙舟赛上,镇一龙舟队在一众强队中夺魁。黎文洪表示,鲤鱼涌淤泥清理完成后,河涌深度和水质将进一步提升,十分适合龙舟运动开展。村中计划将鲤鱼涌作为龙舟队的日常训练基地。此外,镇一村计划结合本村的腊味文化,在鲤鱼涌周边打造腊味美食街等人气打卡点,形成“看龙舟、品腊味、看非遗”的文旅热点。南方+记者雷海泉李姗恒罗丽娟曾艳春00:57雷海泉;李姗恒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