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台九祖传讲义天台智者12礼贤法 [复制链接]

1#
昆明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60207/4769963.html
《天台九祖传》讲义

礼贤法师述

四祖天台智者法空宝觉灵慧大禅师传

十二年二月,师奉书于王,请为东林、峰顶两寺檀越,王复书许之。

讲第二年的二月份,智者大师应该如前面所约,已经住在了金陵栖霞寺。如晋王杨广在《遣使往匡山参书第三十九》中曾回忆说:“仰承经过摄山锺岫,寺塔安善,徒众和肃。”就在这时,智者大师写信给晋王杨广,请他为庐山东林寺和峰顶寺的护法。这是因为智者大师以前在庐山的时候,看到“山下伽蓝,偏近驿道,行人归去,颇成混杂”,于是请杨广为两寺护法,“庶藉影响,众得安心,礼诵虔诚,用酬洪泽,并乞勒彼所由,永禁公私停泊”。晋王杨广收到智者大师的书信后,马上按照所请“即付所司,依事颁下”。可见智者大师和晋王杨广对于护持庐山道场大为有功。

对于东林寺的情况大家比较熟悉,现在略微介绍一下峰顶寺的情况。峰顶寺是由梁代法归法师所创,太清年间(~),法归于东林寺之南建立戒坛,成为江南三戒坛之一。又有慧景禅师,清卓出众,当他圆寂的时候,山峰松树并雨甘露。智者大师的弟子大志法师于开皇十年()参游庐山,就住在峰顶寺中,日夜读诵《法华经》。在大业年间(~),因连年打仗,兵源不足,“流徙隐逸”。大志法师感慨佛法衰落,一至于此,在佛堂中,高声恸哭三日三夜,接着上表给隋炀帝说:“愿陛下兴显三宝,当然一臂于嵩岳,用报国恩。”隋炀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大志法师“不食三日,登大棚上,烧铁赫然,用烙其臂,并令焦黑。以刀截断,肉裂骨现,又烙其骨。令焦黑已,布裹蜡灌,下火然之,光耀岩岫。于时大众见其行苦,皆痛心贯髓,不安其足,而志虽加烧烙,词色不变,言笑如初。时诵法句,或叹佛德,为众说法,声声不绝。臂烧既尽,如先下棚,七日入定,加坐而卒,时年四十有三。”(《高僧传》卷二十七、《法华传记》卷十)大志法师曾撰有誓愿文,有见此誓,无不掩泪。在道宣律祖的时代,“庐山峰顶,每至暮年,诸寺现僧,宿集一夜,读其遗誓,用晓道俗,合众皆酸结矣。”

正因为东林寺和峰顶寺都是“先德名踪,垂芳不断”,所以智者大师请杨广予以护持。

三月,师将启行,王复致书,请就摄山安居度夏,师不许,王命有司具装发遣,师遂至止庐山。

讲到了三月份,智者大师又想从栖霞寺启程出发。晋王杨广听说智者大师又要西行,于是写信给智者大师,希望能够在摄山栖霞寺就近安居,但智者大师没有答应。于是晋王杨广命令有关单位准备行装,派人一路保护西行。不久之后智者大师就到了庐山,在东林寺结夏安居,“进至匡岳,结夏安居”。

具装,治装﹐备办行装。发遣,其本义有遣送、流放的意思,在这里是指保护出发,是古代公文的常用语,并不一定含有贬义或强迫。故《王许行书第三十一》云:“谨遵宿愿,即命所司发遣,发日离晨,仰听详择。”

七月,王遣使往庐山参省。

讲七月份的时候,晋王杨广派遣主簿王灌前往庐山参拜问候。参省xǐng,省,是指看望父母尊亲,所以古代有“晨昏定省”之礼。这次晋王杨广派人参省,其目的有二,一是想念自己的师父,“自江浦违心,驰情彭蠡,以日为岁,无时暂忘”;二是临近解夏,晋王杨广想供养安居僧,所以遣主簿王灌赍送“盐一百斛,米一百斛”等物供给智者大师及诸大众。

八月,师往衡山营建功德,酬师恩也。

讲安居结束以后,智者大师首先来到了西南方向的南岳衡山,为自己的师父慧思大师营办种种功德,比如诵经、供养大众等,以报答师父的恩德。

我想智者大师站在慧思大师塔前顶礼时,其心中一定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吧,但也难免会有伤感。拿我自己来说,每次来到剃度恩师的塔前,就不禁想起师父生前的音容笑貌,想起他老人家为寺院、为常住鞠躬尽瘁的身影,以及对我的种种关爱……,而如今师父已经高登莲台,自己却象无主孤*,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辜负师父殷勤嘱托,思之能不伤感!而我只在自己剃度恩师身边呆了三个月,就到佛学院去读书了,此情此景已令我无法面对,智者大师在慧思大师身边亲炙七年,在慧思大师座下悟明心地,尽得慧思大师真传,这种“师恩难报”的感受,又是如何地沁入骨髓啊!

我很后悔自己在读佛学院期间没能经常去看望师父,总是以学习忙相推脱,现在想来真是万分不该。奉劝各位趁师父尚在时多去顶礼问候,否则一旦师父离去,再想听到师父的骂声都不可能了!

智者大师是年离开大苏山前往金陵弘法的,在年的时候慧思大师曾经因为道士的诬告来过金陵,“寓栖玄寺,尝往瓦官精舍”,师徒两人可能重新会过面(见《慧思大师传》的讲义)。但从此以后,智者大师就再也没有见过慧思大师,距离现在已经将近有24年的时间了。虽然他们在这期间没有再见面,但并不说明他们之间就没有任何联系了。当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时,听说慧思大师新写了一本《四十二字门》时,曾托陈吏部尚书毛喜带到天台山,毛喜在复信中就曾提到:“南岳亦时有信,照禅师在岳岭,徒众不异大师在时。”可见智者大师对于衡山道场一直都是非常关心的,师徒情分血浓于水。

十一月,王遣书往潭州奉迎。

讲潭州,隋开皇九年()改湘州置,治所在长沙县(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于现在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益阳、浏阳、湘乡、醴陵等地。南岳衡山属于衡州,以衡山得名,治所在今衡阳市。现在晋王杨广遣使往潭州奉迎,说明当时智者大师已经离开衡山北上,到达了潭州。至于智者大师是什么时候离开衡州到达潭州的,以及在潭州做了什么功德,则不得而知。

十二月,师至荆州,旋乡答地。

讲年12月,智者大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荆州华容,以报答生地之恩。旋乡,回到家乡。

智者大师回到家乡以后到底是如何报答地恩的?在《别传》、《南山传》等传记中都没有讲到。然而明代的“公安三袁”和智者大师是同乡人(“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他们反对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上以小品文成就最高,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称他们的文体为“公安体”),袁中道在《重修玉泉佛殿记》中云:“(智顗)禅师乃予邑之茅穗里人……村中圣母塔,即其母斧鬣处也。”在《游玉泉记》中又云:“此地(指玉泉山)似与吾邑人有缘,盖智者亦公安人也……其母夫人釜鬣在公安牛头里,今犹称圣母塔,旁有智者所建报恩寺。”(以上所引二文均见《中国佛寺志·玉泉寺志》卷三。惟文中一处作“斧鬣”,另一处作“釜鬣”,均不得解。)可见智者大师到了荆州华容以后,并非只是随便看看走走而已,而是有为其母亲建塔造寺做真实功德的。

将建福庭,乃于当阳玉泉山(注:此地在隋通为荆州,朱梁时分置荆门*),创立精舍,及重修十住寺。道俗禀戒听讲者,至五千余人。

讲福庭,寺院的尊称,即能生福德之园庭。智者大师想在荆州地区建立一座寺院,于是在江陵以北约公里的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精舍”,亦即新建了玉泉寺,同时重新修葺原有的十住寺。僧俗四众依智者大师受戒和来听讲经说法的,共有五千多人,可谓盛况空前。

小注是说明当阳县治的沿革,早在西汉时,当阳就已经置县,隋朝时属于荆州所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云:“(当阳县)隋属南郡。”这是因为隋大业年间曾改荆州为南郡之故。)到了五代后梁的时候,从荆州分离别置了荆门*,“*”也是一种行*区划名,始于五代,一般和府、州同级,隶属于路。荆门*的治所在今荆门,当阳也就归属于荆门*所辖了。由于后梁(~)是由朱温所创立的,所以又称朱梁。

初至当阳,望沮漳山色堆蓝,欲卜清溪以为道场,意嫌迫隘,遂上金龙池,北百余步,有一大木,婆娑偃盖,中虚如庵,乃于其处,趺坐入定。

讲从这往下,至小注的“览者宜知”,都是回过头来讲述建造玉泉寺时的经过。

沮漳,沮水与漳水的并称。沮水在湖北省中部偏西,源出保康县西南,东南流到当阳县河溶镇附近与漳水汇合后为沮漳河,南流到江陵县西入长江,因此沮漳也可特指此二水之间的地区。

堆蓝,形容草木茂盛,堆积成了深蓝色。

清溪,又名青溪,是一条溪流的名称,位于今湖北远安县西南。《水经·沮水注》:“沮水南经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清溪为名。……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方舆纪要》卷78远安县云:“(清溪)在县西南六十里,流径县南,东合沮水。”所以《玉泉寺志》一开头就说:“玉泉山发自房陵之景山,东支为荆山,西支蜿蜒越青溪,融结为玉泉山……介青溪紫盖之间,山高九百丈,尊特竦秀,状类覆船。老树冥郁,参错际天,其上时有异气,非烟非雾。步极而登,瞰大江其若带,初名覆舟山,亦曰堆蓝山。”

这段话是说智者大师刚到当阳的时候,看见沮水和漳水一带草木苍翠茂盛,气势蓬勃。一开始想在沮水的支流清溪之处,寻找一块比较开阔的地方“以为道场”,建立寺院。不过清溪这个地方的地势比较狭窄迫胁,智者大师于是上山来到了金龙池。在金龙池往北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树冠茂盛,高耸如盖,而在树根之处却是空心的,就象一个天然的小木庵,智者大师于是就在里面结跏趺坐,寂然入定。

一日,天地晦冥,风雨号怒,妖怪殊形,倏忽千变。有巨蟒长十余丈,张口内向。阴魔列陈,炮矢如雨,经一七日,了无惧色。

讲教材上“炮石如雨”应为“泡矢如雨”。

有一天晚上,天色昏暗阴沉,风雨交加,狂风怒吼,各种山妖树怪千行万状,变化多端。有一条巨蟒,长约十余丈(30多米),张开血盆大口,口吐红杏,时不时地向树洞里面张望,想以此来恐吓智者大师。又有无限妖魔*怪排列阵势,箭像雨一样地射下,“攒簇师前,将欲为害”。这样的情形一连持续了七天,而智者大师“了无惧色”,一点都不害怕。阴魔,这里是泛指各种妖魔*怪,并非是指四魔之一的五阴魔。

师闵之曰:“汝所为者,生死众业,贪著余福,不自悲悔。”言讫,众妖俱灭。

讲闵,通“悯”,即哀悯、怜恤。智者大师怜悯地说:“你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和生死相应的魔业,如果贪恋执著于你们过去世所残余的一点福报,必定堕落无疑,还不自生悲痛忏悔。”话一说完,所有的妖怪全都不见了。

这个情形似乎和华顶降魔差不多,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差别。在华顶降伏强软二魔时,那都是天子魔之所变现,魔王及其眷属能妨碍行人之胜善,憎嫉贤圣之法,故作种种扰乱。若能降服此魔,则能“得甘露灭觉道成”,所以智者大师在降服天子魔之后,必证圣果,绝超五品,与佛相齐。而此处的阴魔等,只是一些久住此地的山精怪魅,可能冥知智者大师想在这个地方建立寺院,不愿离去,所以才会变现种种恐怖怪状来恐吓行人,想借此把智者大师吓走。因此,这里的“降魔”和在修行功夫的增胜上并无直接的关系,两者不可相混。

修行之人往往会遇到各种魔境,在《小止观·觉知魔事第八》以及《摩诃止观·魔事境》等书中都有详细讲述,最宜先知。

归纳起来,治魔之法有三:

初、观察诃弃,如守门人遮恶不进;

二、当从头至足,一一谛观,身心了不可得,魔从何来?欲恼何等?如恶人入舍,处处照捡,不令得住;

三、观之不去,即当强心抵捍,以死为期,一心用观,令道行成就。

当阳地势险要,自古多有战争,单就三国时候来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之时,曹操已经消灭了袁绍,北方基本平定,急欲剿灭当时寄居于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的刘备,于是发兵来战。刘备兵少,只得弃新野投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但樊城也不可守,于是想投奔一江之隔的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刘琮。不料刘琮已经归降了曹操,不得进城,刘备只好往南逃奔江陵。

刘备本身的*马并不多,只有三千多一点而已,本来逃跑速度应该很快才对,但由于新野、樊城两地的百姓害怕曹操的兵马,恐遭杀戮,又仰慕刘备的“仁德”,所以两地百姓共约十余万人和刘备一起上路,同往江陵。这样的大部队一起上路,其速度可想而知,“日行十里而止”,于是在当阳地区被曹*赶上。两*对阵,刘备大败,只身率百余骑脱围而出,妻小全被冲散,幸赖赵子龙于千*万马中左冲右突,救出了刘阿斗。

赵子龙怀抱阿斗来见刘备,见面后说:“刚才还听见公子在怀中啼哭,现在却不见了动静,多是不能保了。”解开胸前衣带一看,却见阿斗正在睡觉,还没有睡醒呢!这也正是阿斗之福,合有“四十二年真主命”。

然而当阳一战,“二县百姓号哭之声,震天动地,中箭着枪、抛男弃女而走者,不计其数”,一副人间地狱景象,因此这也就难怪当阳地区多各种妖魔*怪了。所以《别传》云:“其地本来荒险,神兽蛇暴。谚云:‘三*之薮。’践者寒心。”但等到智者大师在这里降服妖怪之后,“创寺其间,决无忧虑”,可谓“至人宅势胜”,理之固然。

其夕云开月明,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

讲这天晚上,乌云消散,朗月当空,看见有两个人仪容举止庄重雍贵,有王者风范,年纪大一点的那个人胡须飘飘,神情丰满忠厚,这是关羽。年轻的那个头上带着帽子,神清气朗,英姿飒爽,这是关羽的义子关平。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

前致敬曰:“予即关羽,汉末纷乱,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时事相违,有志不遂,死有余烈,故王此山。大德圣师,何枉神足?”

讲两人来到智者大师跟前,向大师施礼,然后说“我即是关羽”等。关羽(-),三国蜀汉时的大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东汉末随刘备起兵,屡有战功,是蜀汉五虎大将之首(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忠)。赤壁之战后,刘备派他镇守荆州,屡破曹*。但因后方空虚,孙权乘机袭取荆州,他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被擒杀。宋代以后,他的事迹渐被渲染神化,尊为“关公”、“关帝”。

汉末纷乱,九州瓜裂,东汉王朝的执*人物大致可分别为三类:外戚、士大夫和宦官,这三类人物互相斗争,构成了东汉王朝全部的宫廷*治史。东汉王朝皇族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皇帝的年龄都很小。除了开国皇帝刘秀跟他的儿子刘庄外,其他皇帝,屁股坐上宝座时,最大的只不过十八岁,最小的还抱在怀里喂奶,这个现象使外戚*治的重演,不能避免。皇帝既然幼小,当母亲的皇太后自然成为权力中心。而仓促掌握权力的女性皇太后,必须面临着她十分陌生的*治行动,作为最后的决定,唯一可以依靠的人物不是朝中大臣,因为她根本不认识他们,而是她平日可以常常见到的家属,即她的娘家人,只有这些人她才相信能够帮助她解决问题。

皇帝幼小是外戚*治的唯一基础,所以外戚自己也尽力排斥年纪较长的继承人,以造成非实行外戚*治不可的形势。继承人如果已经成年,皇太后就无法掌握他,外戚就会失去魔杖,所以没有一个外戚不坚持拥立幼儿。第六任皇帝刘祐死后,他的妻子阎皇后升为皇太后,她跟她的兄长阎显决定摒除刘祐的亲生儿子刘保,而立刘祐的堂弟刘懿。这是一桩骇人听闻的反常措施,皇位不传亲子而传堂弟。但一看年龄便可恍然大悟。刘保那年已十一岁,而刘懿才八个月,掌握八个月的婴儿当然比掌握十一岁的少年,时间要久的多。

可是,外戚们大多数不知道珍惜权力,而只知道滥用权力。只知道贪污暴虐,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这当然引起外戚集团以外新兴阶层士大夫们的抨击,不过士大夫显然居于劣势,因为魔杖握在外戚手中。失败的士大夫最好的下场是被免职,但大多数都被砍头或自杀。不但士大夫在斗争中会失败,纵令皇帝自己,如果他想收回本应属于自己的大权,他也同样面临危机。第十任皇帝刘缵,他九岁时,受不了梁冀的傲慢态度,说了一句“跋扈将*”(跋扈,蛮横之意),梁冀立刻就把他*死。

皇帝跟外戚斗争,必须获得外力支持。没有外力支持的皇帝,脆弱的程度跟普通人没有分别。东汉*府第十任皇帝刘缵被外戚*死,就是一个说明。皇帝想得到外力支持,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士大夫结合,一是跟宦官结合。但跟士大夫结合可能很少,因为皇帝与他们平常太过疏远,而且也不知道谁是攀附外戚的走狗。唯一的一条路只有依靠宦官,别无其他选择。

比如第十一任皇帝刘志,继被*死的十任皇帝刘缵之后,对梁冀侧目而视。刘志跟五个宦官密谋采取行动,他知道面临最大危险,生命和前途完全握在与谋的宦官之手。在密谋大计时,刘志曾把一位名单超的宦官,咬臂出血,作为盟誓。他跟宦官已摆脱了君臣名分,成为黑社会的弟兄。所以在杀掉梁冀并把梁姓戚族全体屠杀了之后,刘志把参与密谋的五个宦官,一齐封为一等侯爵(县侯),又封另外八个宦官为二等侯爵(乡侯)。

从此,宦官以正式*府官员身份出现,仗着跟刘志咬臂之盟,他们的家族和亲友,也纷纷出任地方*府首长。这些新贵的出身跟宦官相同,行为也相同,几乎除了贪污和弄权外,什么都不知道,比外戚当权所表现的,还要恶劣。这使本来专门抨击外戚的士大夫阶层,受到更重大的伤害,他们愤怒地转回头来跟外戚联合,把目标指向宦官。

宦官跟士大夫间的斗争,血腥而惨烈。双方最后一次决斗发生于一八九年,士大夫领袖之一的禁卫*官袁绍跟外戚领袖大将*何进结合,密谋铲除宦官,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坚不同意。于是,天下最愚蠢的阴谋诡计发生了,袁绍建议:密令驻屯在河东(山西夏县)的大将董卓,统*向洛阳进逼,扬言要肃清君侧——讨伐宦官,用以胁迫何太后。另一位禁卫*官曹操反对,他说:“对付宦官,一个法官就行了。却如此转弯抹角,诱导叛变,恐怕能发不能收,天下从此大乱。”他的明智见解阻挡不住浆糊脑筋,蠢谋开始执行。宦官得到消息。把何进诱进皇宫砍头。袁绍遂率领禁卫*纵火焚烧宫门,攻入皇宫,对宦官作绝种性的屠杀,无论老幼,无论平常行为如何,同死刀下,有些倒霉的年纪较长的洛阳市民,因为没有留胡须的缘故,被误会是宦官,也遭到灾祸。中国第一次宦官时代,到此结束。宦官彻底失败,但士大夫的胜利却是悲惨的,董卓的刀子已架到他们的脖子上。

董卓到了洛阳后,他的凉州兵团马上把洛阳控制。中央*府原来那些分属于袁绍、曹操的禁卫*,在凉州兵团面前,噤若寒蝉。袁绍、曹操知道已无能为力,先后逃走。董卓忽然高兴地发现,他控制首都就等于控制皇帝,控制皇帝就等于控制全国。他本来只是一个地方部队的将领,现在成了全国主宰。太快的形势变化,使他把*治看的太过于简单。认为现在什么都有了,只缺少威望,而建立最大威望的最大妙法,莫过于把旧皇帝废掉,另立一个新皇帝。于是,他强迫刘辩退位,另立刘辩九岁的弟弟刘协上台。明年(一九○),更把刘辩和他的母亲何太后杀掉。

董卓没有想到,蛮干不但不能建立威望,反而引起强烈反感,等于把攻击自己的刀柄授给敌人。果然,正苦于没有借口的敌人有了借口,各地反对董卓的武力,在东方集结,推举门第最高的袁绍当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对洛阳是陌生的,他的根据地在关中(陕西中部),于是下令把首都迁到长安,距他进入洛阳只六个月。

一个没有*治头脑的人偏偏坐在非有*治头脑不可的座位上,不啻坐在*蛇的牙齿上。年,宰相级官员司徒王允唆动董卓最亲信的部将吕布叛变,把董卓刺死,屠灭董卓三族。——关于吕布干掉董卓的经过,民间流传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说,王允有一位美貌绝伦的女儿貂蝉。他先让吕布跟她恋爱,等吕布入迷之后,王允却把貂蝉送给董卓,向吕布宣称是董卓抢了去的,激起吕布的杀机。

王允只是一个谋略家,不是一个有见识的*治家。董卓死了之后,中央*府下令大赦,社会似乎又有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董卓手下大将牛辅,驻防陕县(河南三门峡),想为董卓报仇,击败前往接收他*权的*府部队。可是,不久他就死于*营中的一次夜惊。他属下的三个中级*官李傕、郭汜、樊稠,决心投降,但他们曾经在大赦令之后继续反抗*府,所以要求*府再下一次大赦令。王允坚决拒绝,他说:“刚刚大赦过,不到一个月,怎么可以再赦?”三个*官当然不愿亲自把头塞到刀口底下,只有叛变到底。他们向首都进*,攻陷长安。霎时间,王允成了叛徒,就在长安城下,执行死刑。三个叛徒则成了国家正式高级官员,昂然地下令镇压叛徒。

三个不成材的瘪三人物,分别担任宰相元帅,共执朝*。合作了三年,到年,李傕、郭汜把樊稠杀掉,接着李傕、郭汜也反目成仇。李傕劫持皇帝刘协,郭汜劫持文武大臣,就在长安城中对垒攻杀,五个月中,死伤数万人,长安成了恐怖与饥饿的*城。后来由另一位大将张济从中调解,两个小*阀才同意释放刘协和群臣,让他们东返洛阳。

这时,中央*府的权威荡然无存,全国被大小*阀割据,无处不在混战。东汉王朝划全国为十三个州,除兖州(山东西部)之外,混战遍及十二个州。这些*阀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并非变民领袖,而全体都是*府官员,包括中央和地方*府首长或握有*权的将领。他们表面上对皇帝十分尊敬,即令任用小小官员,也要上奏章请求批准,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当刘协逃回洛阳,正狼狈不堪时,没有一个*阀运送一粒粮食或一文金钱。袁绍一度考虑过迎接刘协到他的地盘,但他又想到那等于平空弄一个管辖自己的主人坐在自己头上,只有傻子才干。唯一的英雄人物是曹操,刘协逃回洛阳的次月,曹操就率领他的兖州兵团抵达洛阳。洛阳太过于残破,无法居住,于是迁都到他的根据地许县(河南许昌)。

等到曹操开始用皇帝名义向全国发号施令,包括下诏责备袁绍拥兵割据的时候,袁绍那浆糊脑筋才恍然觉悟到皇帝的妙用。他既失去这个机会,唯一的办法是硬着嘴巴宣称曹操劫持皇帝。袁绍用对付董卓的办法对付曹操,他发动勤王*事行动。双方于年在官渡(河南中牟东北古鸿沟渡口)决战,从袁绍建议利用董卓逼何太后和拒绝迎接皇帝两件事上,可看出他的智力商数要差一截。决战结束,他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而大败。

以曹操为宰相的东汉*府的统一中国行动,遭遇到激烈的反抗。*阀们当然不愿中央*府恢复权力,他们很满意割据的现状,因此混战在所难免,所谓“英雄并起,各霸一方”,这就是“汉末纷乱,九州瓜裂”的来龙去脉(以上的历史全部节录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曹操不仁,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治家、*事家和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不仁,是说他没有仁德,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关曹操不仁,可以举《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曹操行刺董卓不成,和陈宫一起逃到了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曹操于是对陈宫说:“这里正好有一个叫吕伯奢的,是我父亲的结义弟兄,我们可以到他家去借宿一宿。”于是二人策马来到庄前。吕伯奢也知道他们是被朝廷通缉的要犯,但还是非常热心地接待了他们。临吃饭前,因无好酒,于是吕伯奢骑驴往西村去沽酒。

这时曹操和陈宫坐在席间,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曹操说:“吕伯奢和我并非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曹操于是说:“这就对了!现在如果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和陈宫两人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两人搜到厨下,却看见绑了一头猪正想杀呢!陈宫说:“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两人急忙出庄上马而行。

行不到二里,只见吕伯奢驴鞍前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曹操说:“被罪之人,不敢久住。”吕伯奢说:“我已分付家人杀一头猪来款待二位,怎么这么快就要走了?”曹操没有理他,只顾策马前行。但走了没多远,忽然返回来,一剑就把吕伯奢杀了。陈宫大惊说:“刚才我们是误杀了,现在这又是做什么?”曹操说:“吕伯奢到家以后,看见杀死了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如果他率众追来,那我们不是就危险了。”陈宫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不禁默然。后来陈宫还是决定离开曹操,另投他人。

孙权自保,孙权(-)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父兄占据长江下游。这里说他是“自保”,亦即一心只求自我保全,偏安江东,没有太大作为。关羽对孙权一向没有太大好感,有一次,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荆州来见关羽,希望为他自己的儿子求婚,不料关羽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为此“孙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孙权发书请曹操派兵从旱路攻打,而他自己则派兵从水路偷袭,一举拿下荆州。因此在史书当中往往称关羽“颇盛气,好凌人”,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失荆州、走麦城是“刚而自矜,以短取败”。至于关羽后世被封为“关圣帝”,那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可参《《武圣人关羽的内幕》和胡小伟《关帝崇拜的起源》等。

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由于曹魏和孙吴都非正气所在,所以我从仁义出发,称臣于蜀汉,希望能够帮助刘皇叔恢复刘家天下。

时事相违,有志不遂,然而当时形势的变化和我原本所期望的相违背,虽有志向,却没能成功。

死有余烈,故王此山,我死了以后,凭借生前遗留的业绩和功业,所以得以在此山称王,亦即作当阳玉泉山的土地神。

大德圣师,何枉神足,大德长老,您何以屈尊降临此地啊?神足,神灵般的脚步,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师曰:“欲于此地建立道场,以报生身之德耳。”

讲智者大师见关羽前来询问,于是回答说:“我想在这里建立一所寺院,用来报答生我养我的一方水土的恩德。”生身,这里是指出生之地。

神曰:“愿哀闵我愚,特垂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当与子平,建寺化供,护持佛法。愿师安禅七日,以须其成。”

讲一舍,古以三十里为一舍。关羽听说智者大师想在这里建寺院,于是说:惟愿大德慈悲,能够哀怜同情我的愚蒙无知,特别地予以俯察摄受。从这里过去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象“覆船”一样,那里的土层深厚,我当和我的儿子关平一起建立寺院,劝化供养,共同来维护住持佛法。大师您就安心入定七日,以便等待寺院的建成。

垂,犹言“俯”,作敬辞,多用于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动作,如垂爱、垂怜、垂询等。

摄受,又叫摄取,即以慈悲心去摄取众生。

安禅,安住于禅定之意。《碧岩录》第四十三则云:“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注:蜀先主拜羽前将*,率众攻曹仁不克,孙权已据江陵,羽因遁走,吴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

讲这一段小注是讲关羽兵败被杀的经过。东晋建安二十四年(年)刘备自封为汉中王,立他的儿子刘禅为王世子,诸葛亮为*师,封关羽、张飞等为五虎大将。这时曹操的堂弟曹仁(—)屯兵于樊城,诸葛亮已经得知东吴的孙权和北方的曹操有勾结,但他料知东吴由于畏惧关羽的虎威,只要荆州防范措施得当,孙权还是不敢轻易进攻荆州的,于是命关羽“先起兵取樊城,使敌*胆寒,自然瓦解矣”。

关羽起兵攻打樊城的时候,还是留有相当的兵力驻守荆州的,以防东吴偷袭。不过接下来发生了两件事情,使关羽尽调荆州兵力支援前线:1、关羽虽然打了几次胜仗,比如水淹于禁七*,怒斩抬榇而战的庞德等,但曹仁坚守樊城,关羽始终无法攻克。2、东吴见关羽和曹仁打得不亦乐乎,自然蠢蠢欲动,但由于荆州防范严密,一直没有可乘之机。于是陆逊向当时的东吴三*统帅吕蒙出谋划策说:“关羽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耳。将*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吕蒙听后大喜,于是托病不起,上书孙权,就拜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为偏将*、右都督,代蒙守陆口。陆逊接受印绶,随即修书一封,具名马、异锦、酒礼等物,遣使赍赴樊城见关公。关公大笑:“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于是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听调。

这样一来,荆州的防守就空缺了,于是东吴一举下之。关羽进退失据,于是大败,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市东南四十四里两河乡东北麦城村)。麦城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镇,内无粮草,外无救援,于是关公和他的义子关平引领残兵败卒二百余人,向北突围。走了约二十多里,关公和关平在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都被东吴大将潘璋的司马马忠所获,随即被杀,关公亡年五十八岁。后人有诗叹曰:“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注:《唐书》:羽生侍中兴,其裔孙播相德宗。)

讲关羽的儿子是关兴,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弱冠为侍中(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关羽死后,关兴随刘备伐吴,杀死杀父仇人潘璋。诸葛亮北伐时,关兴深受器重,出任龙骧将*、左护卫使等,后病死。

裔孙,远代子孙。

关播,(-),字务先,玄宗天宝末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德宗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贞元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相,xiàng,辅助、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如辅相、宰相等。关播在德宗时,当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所以说“相德宗”。

师既出定,见湫潭千丈,化为平址,栋宇焕丽,巧夺人目。神运*工,其速若是。

讲智者大师出定以后,看见金龙池的千丈潭水,已经都化为了平地。所造寺院,明鲜华丽,技艺高巧,光彩耀眼。由于是*神的运作和劳动,所以造寺的速度是这样不可思议地迅速。正如袁中道《游玉泉记》所云:“昔王尊立水,瓠子堤完;真王应运,滹沱冰合。世法犹然,况人天眼目,百灵护持者乎?”

栋宇,原指房屋,如“瞻栋宇而兴慕,抚身名而悼恩”,这里是指关公父子所造的玉泉寺。焕丽,光鲜美丽。巧夺人目,义同“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表示所造寺院的艺术形象具有极高成就。神运*工,又作“神运*输”,形容运输迅疾。

师领众入居,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曰:“弟子今日获闻出世间法,愿洗心易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秉炉,授以五戒。

讲寺院造好以后,智者大师带领大众入居其间,日夜宣演佛法。有一天,关公对智者大师说:“弟子今日得闻出世间妙法,愿意悔过自新,彻底改变旧有的心思和意向。希望大师您能为我受戒,永远作为成就菩提的根本。”正如《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又如《涅槃》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当须净戒。”因此从关羽所说的话中,可以反映出他是具有深厚善根的,于是智者大师手拿香炉,为他授了五戒。

这里面有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根据《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云:“多论问曰:不受三归,得五戒不?答:不得也。要先授归,方得戒矣。”亦即不受三皈不得五戒,可见智者大师在授予关羽五戒之前是先给他受了三皈的。但也有可能智者大师并未授他三皈,而是直接授予五戒。为什么?因为关羽在此之前就已经受了三皈了。据《三国演义》记载,关公死后,阴*不散,荡荡悠悠,一直来到了荆州当阳县的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就在此山结草为庵,坐禅参道。“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观,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关平),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赵累)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麈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关公英*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吾师何人?愿求法号。’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岂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三国演义》虽是小说,但当有所本,可见关羽很早就已经皈依佛门了,但其内心的嗔恨杂念并没有消除,一直等遇到智者大师才彻底放下,发心“永护佛法”,做寺院的伽蓝神。目前国内很多名蓝大刹塑有关羽像,天台山国清寺、万年寺等那是不用说了,其它的如杭州灵隐寺、苏州西园寺、灵岩山寺、开封大相国寺、九华山肉身殿等,这种由来就在于智者大师曾为关羽受五戒之故。

于是神之威德,昭布千里,远近瞻祷,莫不肃敬。

讲从此以后,关公的声威德行更加彰显流布,远近的人们都来瞻礼祈祷,莫不恭敬有加。威德,有伏恶之势曰威,有护善之功曰德。

作为比丘,见到关羽像,最多合掌问讯而已,不必礼拜。如果是居士,依所受戒体论,则礼拜亦无妨。但礼拜不等于崇拜,佛法并不禁止在家居士礼拜长者、祖先等,但是如果认为他们能够解决我们的生死、业障,就成了违背三皈依了。《优婆塞戒经》云:“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或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如是之人,亦复不失归依之法。虽复礼拜,所说邪法,慎无受之。”可见寺院供奉关公,只是取其能够护法安僧,并非*神崇拜。

(注:智者上玉泉图,必应表闻神异。故晋王答书有云:“当阳建寺,既事出神心,理生望表,即当具奏嘉号。”)

讲往下的一大段小注都是志磐法师辨正章安大师的《别传》之失。

智者上玉泉图,在古代造寺,都要得到朝廷的批准,而且寺额也要由朝廷来颁赐。因此智者大师造好玉泉寺之后,曾表写寺院的图样,上书给晋王杨广,让他向皇帝请奏寺名。

在给晋王杨广的书中,志磐法师推测智者大师一定给他讲了有关关羽显灵和*神造寺的经过。其理由就是在晋王杨广的回信当中有“事出神心,理生望表”的字样。事出神心,造寺这件事情是出于神仙的心意。理生望表,望表,即望外,出乎意料之外。亦即在希望之外,而又在情理当中。所以晋王杨广很痛快地答应“具奏嘉号”。

(注:章安撰《别传》,略不及关王事,殊所未晓。)

讲在章安大师所撰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当中,没有提到关公显灵这件事,因此志磐法师感到“殊所未晓”,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注:若谓之无所闻知,则章安亲在玉泉听讲矣。谓之不语神怪,则华顶安禅、强软二魔,必言之矣。矧夫关氏事迹,逮今神应,岂于当时有所遗逸邪。今据《玉泉碑》以补其阙,用彰吾祖之圣德若此。)

讲为什么难以理解呢?如果说章安大师没有听说过这件事,但他当时就在玉泉寺听智者大师讲经说法啊。如果说他不讲神奇*怪的事情,但之前的华顶入定,降伏强软二魔之事,又说得很详细啊。况且关公的事迹,直到现在仍旧有非常神奇的感应,怎么可能在当时就把它给遗忘逸失了呢?

志磐法师的言外之意是说:在这件事上,章安大师也太粗心大意了,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漏记了。因此,现在根据《玉泉寺碑》的有关记载来弥补这个缺失,用来彰显吾祖的圣德是这样的伟大。

(注:至若《别传》叙事之际,尚多浮辞,今并删略,务存简实。至他所未录者,今并收载,览者宜知。)

讲至若,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志磐法师接着说:至于《别传》在叙述事情当中,尚有很多浮泛多余的话,现在我把它一并删除省略,务必做到简洁真实。至于章安大师所没有收录的,现在也一并根据其他史实予以收入记载,有关这一点,看书的人应该事先了知明白。(教材上“至他”作“至它”,应改。)

现在我们来评价一下志磐法师的这段小注:

1、《别传》中是否真的没有相关记载?《别传》在讲到创建玉泉寺的经过时说:“既慧日已明,福庭将建。于当阳县玉泉山而立精舍,蒙勅赐额,号为一音,重改为玉泉。其地本来荒险,神兽蛇暴,谚云:‘三*之薮’,践者寒心。创寺其间,决无忧虑。”可见玉泉山自古及今,人迹罕到,惟龙蛇虎豹,妖精*魅之所窟宅。但自从智者大师在此建寺之后,“决无忧虑”,所有的妖魔*怪全都消散不见了。在这里章安大师实际上已经有提到智者大师降魔之事,只是为了行文时的简略得当,没有明白指出关公的名字而已,但不能说章安大师完全“不及关王事”。

2、志磐法师说“今据《玉泉碑》以补其阙”,那么在《玉泉碑》中是否就提到了关王事?《玉泉碑》全称《玉泉寺碑》,收于《国清百录》卷四,是当时的当阳县令皇甫毘所撰,在提到智者大師造玉泉寺时,于长文中云:“尔乃信心檀越,积善通人,咸施一材,俱投一瓦。凭兹众力,事若神功,营之不日,而成饰矣。”于偈颂中云:“妙辩悉檀,深穷般若,缁素云会,挹其河泻。或施之材,或投之瓦,经始不日,翻成大厦。”可见在《玉泉碑》中恰恰没有提到关王的事,反而说智者大师造玉泉寺是全出于人力的,志磐法师怎么可能根据《玉泉碑》来订正章安大师的所谓不足呢?其错误是很明显的。

今考最早记载智者大师和关公之事的为中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年)董侹的《重修玉泉关庙记》(《中国佛寺志·玉泉寺志》卷三):“先是,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房。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万壑震动,风号雷虩。前劈巨岭,后堙澄潭,良材丛仆,周匝其上;轮奂之用,则无乏焉。”(此碑于年代的记载上有误,“陈光大中”应为隋开皇十二年。)

其次相关的记载是北宋张商英元丰四年(年)所撰的《重建关将*庙记》:

《重建关将*庙记》

北宋张商英

“陈隋间,有大法师名曰智顗,一时圆证诸佛法门,得大总持,辩说无碍……後至天台,止於玉泉,宴坐林间,身心湛寂。此山先有大力*神与其眷属,怙恃凭据,以帝神力,故法行业,即现种种诸可怖畏:虎豹号掷,蛇蟒盘瞪,*魅嘻啸,阴兵悍怒,血唇剑齿,毛发鬅髽,丑形妖质,剡然千变。法师愍言:‘汝何为者,生死於幻,贪著馀福,不自悲悔?’作是语已,音迹消绝,颀然丈夫,鼓髯而出,曰:‘我乃关羽,生於汉末,值世纷乱,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虎臣蜀主,同复帝室,精诚激发,洞贯金石,死有馀烈,故主此山。谛观法师,具足殊胜,我从昔来,本未闻见。今我神力,变见已尽。而师安定,曾不省视,汪洋如海,匪我能测。大悲我师,哀愍我愚,方便摄受。愿舍此山,作师道场。我有爱子,雄鸷类我,相与发心,永护佛法。’师问所能,援以五戒。帝诚受已,复白师曰:‘营造期至,幸少避之。’其夕晦冥,震霆掣电,灵鞭*捶,万壑浩汗,湫潭千丈,化为平址。黎明往视,精蓝焕丽,檐楹栏楯,巧奇人目。海内四绝,遂居其一。”

综观本传,可见志磐法师基本上是依据张商英的《重建关将*庙记》改写而成,而不是如他所说的《玉泉碑》。

3、《别传》叙事之际,是否真的“尚多浮辞”?不可否认的是,《别传》文笔相对比较古奥,有比较多的对仗,然而正如蕅益大师评价章安大师的文笔时所说:“(章安)笔力古朴,不事雕巧,惟久读方知其妙。”的确,韵文的魅力就在于此,初读似乎较难,久读之后回味无穷。不象现代文,语意都尽,如同白开水一样,没有余味。因此这种韵味是不能以“浮辞”来斥责的,相反《别传》叙事详略得当,史料精审。反而本传有较多的浮辞,尤其是小注部分,重复更多,且对于史实有不少错误。试再举一例以说明之:智者大师在见定光禅师之前,于石桥就有一个老僧对智者大师说:“禅师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用以仰给。三国成一,当有大势力造此寺,寺若成,国即清。”这位老僧显然不是定光禅师,《别传注》认为是五百罗汉的示现,“多是宾头卢、庆友之俦”。然而在本传的后半部,智者大师的弟子智璪却说:“昔陈朝有定光禅师,迁神之后,智者梦其灵曰:‘今欲造寺,未是其时。若三国为一,当有大力势人,为之造寺。寺若成,国即清。”变成了定光禅师圆寂以后才托梦告诉智者大师的了,两者矛盾若此。

因此,我们学习智者大师传记,还是要以《别传》和《国清百录》为主,其他的传记可作参考。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