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大数据 “PPP模式”撬动智慧城市产业链
化无所不在的便捷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在国外风生水起,成为各国较量的核心竞争力。受国外影响,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这两年也是方兴未艾,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但同时,智慧城市也正面临着“信息孤岛”的羁绊。
城市的“真智慧”来源于大数据
“由于城市数据不够开放,智慧城市的功能也大打折扣。目前各地对智慧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难免导致‘智慧城市’的盲目建设。”周侠告诉。
针对智慧城市“不智慧”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周侠认为,城市的“真智慧”来源于大数据,成于对城市的一体化管理。“城市建设的‘真智慧’集中于数据层,只有让数据互联互通产生价值,通过分享信息,才能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一体化管理,才能使城市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周侠分析称,智慧城市的建设趋势不在于项目叠加,而在于顶层规划。*府应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做出长远规划,针对需求和问题,提出合理方案,致力于城市管理、城市产业、城市民生,然后逐级实施。
据了解,“智慧城市”是当下各地*府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关注的焦点。因投入大、过程动态复杂,难免会有“智慧城市为谁而建”的质疑。对此,在本届软博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前副部长杨学山说:“目前比较普遍的思路就是先建立产业园,然后企业入驻,再通过大数据或智慧城市作为抓手促进产业发展。但是,实际上智慧城市最终还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
杨学山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一,公益类。非盈利类的,需要*府投资的。其二,盈利类的,如果*府预算不太够的情况下,可以和企业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运营模式,地方*府提供相配套的鼓励资金项目,企业提供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内容、范围、技术、后台产品等,以此共同打造,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共赢模式。
“PPP模式”撬动智慧城市产业链
据了解,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资金巨大,跨多个利益相关方,涉及*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家庭等多元主体,而且其收益会更多地体现在长期社会效益中而不是短期经济效益。
“所以必须找到健康长效的商业模式。”周侠对说,“PPP模式”可以融合*府和社会资本两方面的需求。
周侠说,PPP模式被看好的原因在于,*府与社会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可使*府财*负担减轻、社会主体投资风险减少。
“比如以前修高速公路用了民间资本,就给他们20年特许经营权作为补偿。”周侠用*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例子解释了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府可以借民间资本进行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再给其减免税费等优惠*策”。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府自建自营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更多的资金需要由企业和融资机构去筹措,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与其他建设项目不同,智慧城市建设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跨多个利益相关方。二是具有收益的长期性。三是价值具有隐性。智慧城市的收益集中体现在正向外部性和规模经济,这两点都是宏观的、难量化的。相对于直接投资收益来看,更加隐性,不容易被投入方看到。”周侠说,PPP作为众多投资运营方式之一,是解决智慧城市挑战的有效途径。
对于如何用好PPP模式,与会专家建议,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PPP的应用要具有四大关键要素,即制度设计、运营补贴、合作伙伴、绩效考评。在制度设计方面,要从PPP运作的全流程做好制度设计和*策安排。在运营补贴方面,要从“补建设”向“补运营”逐步转变,从城市整体效益出发,对社会效益好的PPP项目给予适当补贴,补贴依据则是项目运营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