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七一网」
荷第一次出现,是在我的课本里。第一次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心里只有零碎字词,对荷充满无限憧憬。
我生长的小山村十分僻静。我常静立田埂,看风儿拂过稻田,轻吻饱满的稻穗。看一把把霍亮的镰刀闯进稻田,用熟悉的模式年复一年地注解丰收的意义。我靠在松软的谷堆遐想,假以时日荷开故乡。
当我进城读书,却发现荷还在课本里,我读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醉人景象,读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趣事。周敦颐的《爱莲说》让荷多了几分色彩,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荷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心里渴望见到真正的荷,见到课本里描绘的荷景。
第一次见荷,是那年仲夏。我与友人结伴前往石柱县鱼池镇,在车上时,脑海里满是儿时对荷的猜测。车刚驶入鱼池镇的“十里荷塘”,一大片一大片的荷就映入眼帘。我疾步下车,站在田垄上目瞪口呆。
放眼望去,田田的荷叶肆意铺撒,恰似深绿的纱巾密贴在一起。那荷叶密密相依,大小各异,错落有致。圆而硕大的叶子像一把把擎着的绿伞;小巧别致的叶儿似天上的满月。荷花并未纵情全开,偶有几朵独自盛放。盛开的荷花透着粉红,仿佛浸染一般。那颜色从上而下,深浅不一,分布井然。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儿漏出星星点点的粉红,娇羞地躲在盎然的荷叶间。
丝丝阳光洒进这迷人的荷塘,荷格外鲜绿、明亮、婀娜迷人。这一方迷人的荷塘让我想起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不过此时的荷比课本、诗词里的荷更动人、更具体。在蓝天映衬下,整个荷塘多了几分别样的美。
站在荷塘边,我的心被风儿轻拨着。蜻蜓在这静谧的荷香里翩翩起舞,它逗着风,可爱极了。它停在荷尖上,也停在了我的心上。再往前,就是满塘尽开的荷,一朵朵如点亮的小灯,俏丽的粉嫩花盘撒满一池的璀璨。微风轻跃,悄悄掀起塘中轻盈的荷叶。荷叶之下竟是一塘的浮萍。浮萍布满了整个荷塘,不容一丝缝隙。我用手拨开,底下竟是清澈的流水。水小心翼翼地渗着,看不出一丝动静。
我仰望高高挺立的荷花,顿然想起书本里的荷;可当低下头,却又觉几许莫名悲伤。这悲伤来自脚下,来自那清水覆没之下的淤泥。我想大多的人儿会赞叹荷的婀娜,留下荷的美图,可有多少人去体会淤泥的内心。淤泥伴着一朵朵娇嫩的荷,不离不弃。纵然风吹雨打,可它依旧把荷的根紧抱在怀里。它就这样无声地陪伴,心中只盼着荷叶散开似扇,希冀含苞的荷尽情怒放。待繁花殆尽,它依然把败落的荷叶、凋零的荷花悄悄藏在自己的心里。
我怜悯这无言的淤泥。它一生是苦的,它把一切都给迷人的荷,却日夜承受着冰冷和酷热,默默沉积、静静等待,最后成就别人,自己落得一身的凄凉。比起荷,我更钦佩这无言的淤泥。
生活中,有很多人如同这一潭静默的淤泥。他们默默无闻,用心付出,用青春、生命,为那一朵朵“小荷”,甘做默默的奉献者。我想自己也曾是一朵青荷,在自己成长路上遇见了太多无声的“淤泥”。是他们成就了我,是他们用心照亮了我前进的路。而我们又何尝不是一寸淤泥,为了儿女、学生,历风经雨,以一颗纯净的心去耕耘和培育。我们就是淤泥,更应学习淤泥,学习它躬行不言,学习它默而成事,学习它不骄不躁。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要认清自己、找准自己,多为家庭担待、为工作用心、为他人添彩,这才是盛荷下的淤泥最深沉的品质,这才是盛荷下的淤泥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作者系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委干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石柱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