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5日消息(记者冯烁朱敏郭翔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周年之际,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考古百年:那些从0到1的跨越》,细数中国考古不断翻越的高山,见证考古人筚路蓝缕的摸索。25日推出《水下考古,从陆地到海洋》。
主题诗
寻遗曾叹隔重洋,谁耐渊深兼路长。
今遣蛟龙开巨浪,沙中古韵吐辉光。
在位于广东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有一个巨大的玻璃罩,一艘名为“南海一号”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被安置在其中,大量的钢结构支撑着已经多年历史的船体。
今年已经是胡思源在“南海一号”工作的第8个年头。每天有20多位考古学者和他一起,在这里戴着头盔,穿着雨衣、水鞋,踩着支架上的木踏板,一个舱、一个舱地清理淤泥,他们试图从一片片瓷片中探摸那逝去的历史,让沉睡八百多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时间倒回到40年前,那时中国的水下考古还并没有起步,中国蓝色国土中像“南海一号”这样的沉船被不少“职业捞宝人”视为致富的宝藏。
上世纪80年代,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接连打捞起三艘中国沉船,并把15万件瓷器交给荷兰佳士得拍卖行。这场拍卖会前后进行了9个月,最终拍卖成交的总金额达两千万美元。中国水下考古中心所长姜波说,这次拍卖震惊了中国考古界。“哈彻的打捞活动对船体的破坏非常厉害,他只打捞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对于船上其他的具有科学价值的文物或者遗迹,他都不屑一顾,所以破坏了很多水下文化遗产。”
看到那么多珍贵的文物就这样成为了非法占有者的财富,中国的文物工作者意识到——我们必须要有一支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
年11月,“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余伟超教授承担重任,成立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中国第一个水下考古机构由此诞生。一个月后,正在兖州考古现场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人员张威得到了一次特殊的机会。“年12月份我记得特别清,就在工地围着炉子,那时候都是平房,点炉子,余老师找我谈话,问我会游泳吗?我说会游泳!说是现在国家要准备搞水下考古,这是一个新项目,能不能干成,他也不敢保险。”张威说。
这场煤炉边上的特殊谈话不仅改变了张威的职业发展,也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然而刚刚起步的中国水下考古一上来就遇到了难题——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意外发现了“南海一号”,它静静地沉没在水下23米的海域,覆盖着1米厚的淤泥。对于“年轻”的中国水下考古而言,人员短缺、技术力量与资金不足,都不足以对“南海一号”进行深入探查研究。
张威说:“那时候我们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当时就两三个人,(年)就是这样一个局面,全国那时候还没有潜水培训。说白了,当时没有这力量,我们没底气,也不敢做这事,就搁置了。”
一直到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已经过多年厉兵秣马,组成了一支17人的队伍,来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张威说,这一次探摸,他们拍到了“南海一号”的“庐山真面目”,而这段影像成为了日后决定打捞“南海一号”的关键。“水下摄像拍了10来分钟,发现这个船帮还保存得挺好的,两边有淤泥盖着,底下有东西,所以当时我们判断这个船起码还有主体,这样才决定后来的整体打捞。”
拍下这段珍贵录像的是当时水下考古队员之一的崔勇,他告诉记者,为什么考古界非常重视沉船研究?正是因为每一艘沉船就像一枚时间胶囊,从沉入海底的那一刻起,就将当时的社会元素封存其中。“沉船就是一个时间胶囊。沉船就是在一个极小的空间里面,它包含了所有元素在里面,是一种高度浓缩的生存单位和等级社会。”
不过要想研究“南海一号”这个庞大的时间胶囊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海上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一时一变,涨潮退潮又限制了水下考古工作时间。这时候水下考古队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南海一号”进行整体打捞再做研究?
这样的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并不简单。崔勇说,整体打捞的沉箱相当于一个篮球场那么大。“这个(整体打捞)是全世界打捞沉船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方案是我们完全自主研究的,拿了6个新兴技术专利。我们这个是连泥带船带文物一起拉上来,包括沉箱整个的总重量超过了吨,体量也是最大的一个。”
伴随着“南海一号”的问世,18万余件珍贵文物再次唤醒了人们对那段海上丝绸之路的记忆,中国水下考古大幕就此拉开。其后,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分别对南澳Ⅰ号等沉船遗址以及千岛湖古城遗址,定远舰、致远舰等沉舰遗迹,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打捞提取出大量水下文物实物资料。
姜波说,通过对一艘艘沉船的研究,中国水下考古由点连线,逐步复原了海上丝绸之路,还原了中华民族文明灿烂成就。“海洋考古也好,水下考古也好,是我们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和其他板块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千年沉船、百万遗珍,不知道还有多少文明沉睡在深海等待我们去探寻,那里有沉睡的古老传说,也有让中国人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繁华与辉煌。
胡思源:我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胡思源,我现在正在参与“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已经接近尾声,下一步将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希望这个持续多年的考古工作能够圆满。
姜波:我是山东大学教授姜波,海洋考古揭示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海上交流,我相信通过中国考古学者的努力,建立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指日可待。
张威:我是张威,作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开创者之一,热切期望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伴随着我国考古学科的发展,一起走向新的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