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嫁家族》以*舌品尝甜蜜
《恨嫁家族》以*舌品尝甜蜜
Time 14:11:04 情感驿站 情感资讯
如果你是刚经历了*金周“红包炸弹”的未婚男女,目睹了许多对新郎新娘步入洞房,是否会觉得自己有哪里不对?如果你总有一种“每逢佳节被相亲”的无奈,能不能明白逼婚的苦?香港舞台剧导演林奕华在即将于11月7日~9日在京首演的《恨嫁家族》中,将视线瞄准了眼下最热的婚嫁话题。天气冷了,与其喝一碗“心灵鸡汤”虚情假意,不如犀利点破,给未婚男女来一场辛辣的“婚姻教育”。以*舌品尝甜蜜,以恨,报复爱。
家里的姐姐妹妹们各自为爱情作抉择是在古典文学中业已流行的主题。《傲慢与偏见》、《小妇人》、契诃夫的《三姊妹》,以至眼下的《唐顿庄园》等等,人们喜欢看姐妹们在不同性格、不同际遇、不同时代中的选择与冲撞。要细腻有细腻,要生动有生动,要转折有转折,真正是人生悲喜不一而足。新旧交替之间,鲜活生动接地气。林奕华当初和编剧*咏诗讨论,曾想过做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后来一路畅谈,还是决定写一个不以西方经典为基础,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林奕华说,在中国人的家庭里,有很多事情,我们是不能对父母说的。小时候不能说,因为他们太了解你,会更容易看死你。长大了更是不能说,因为怕他们左右你。到你也年长了,仍是不能说,因为他们已经老了,你怕你的话会伤到他们。活跃于两岸三地并曾在欧洲生活,林奕华对中国人重视亲情的美德有他的观察和想法:“父母和子女可以交流的事情很少。到最后变成过节聚首,大家只能说都赚多些,生活得快乐些,相处流于表面,甚至虚伪。有时这种亲情只是一种消极的关心,而不是积极的,沟通始终隔着一层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好像父母不能和子女讲性。新一代父母有些会,但并不是社会鼓励的。”恨嫁,逼婚,结婚,这部戏是一个集中爆发的结点。所有的理解与不理解,爱与恨,矛盾与温情,会像250瓦高压灯那样倏忽亮起,顿然吸引所有人的视线。
或许一纸9块钱的婚书不代表什么,一场婚礼的意义更重大。毫无疑问,婚嫁是属于现今社会的重要产业。其中最大的一宗买卖必是买房,然后是酒席、首饰、婚纱、婚照、蜜月旅行,还有婚前塑身、婚前体检、求婚、证婚等一系列服务。《恨嫁家族》将一个家族的恩仇情仇浓缩至一夜婚宴解决。实际上,很多人不就将婚礼当成一场戏剧演出吗?好似这是王子公主的童话,所以“服装、化妆、道具”全部要拣最好的,在能力范围以内做到神乎其神。林奕华觉得,人们格外依赖这些仪式的肯定,其实都和自我价值相关。
继《贾宝玉》《三国》合作后,这是导演林奕华和编剧*咏诗的第三次合作。《恨嫁家族》以一个在破碎家庭中长大的女儿将要结婚的故事作为开端。*咏诗表示:“我有兴趣的是,为什么女人明知有可能会离婚仍然想嫁?女人会选一个怎样的男人去嫁?她这些价值观又从何而来?” 你恨嫁吗?这几乎是每个大龄未婚女性会面对的问题,身处适婚年龄的编剧*咏诗也不例外,她笑说:“当然恨,打算向喜欢我的人求婚!”林奕华解读“恨嫁”两字:“广州人说 恨嫁 ,真正的意思是 很渴望 ,那为什么会有 恨 呢?这里面有 嫉妒,负面 的能量,当一个人希望一些事情发展到一定地步,负能量都出来了。”林奕华向来擅长以他一贯颠覆又具启发性的招牌手法,带领观众进入思考与美感并重的剧场经验。他卖关子说:“放心,这绝对不会是一出和时下其他家庭戏相似的演出,待你走进剧场,一看就会明白。”
林奕华喜欢用戏剧语言来解读自我,解剖现代人的通病。“《恨嫁家族》本质还是认识自己。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很深奥。我认为,你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之下可以舒服地做自己,同时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各样的人,这就是认识自我。”说到底,《恨嫁家族》试图借“恨嫁”谈论的还是自我与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女人恨嫁,大抵不只是因为女人希望找个好归宿,背后其实是家庭、社会加诸女性身上的种种期望。
以婚嫁为题,实在是因为其中包罗太多可说可笑的话题。林奕华开宗明义:很多人觉得结婚就会得到幸福,但幸福的种子不在于你是否找到一段婚姻作为出路,而是在于你心里的爱多些还是恨多些。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