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知识详解考点梳
TUhjnbcbe - 2023/9/23 19:57:00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及衬托的写作表现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故世人称其为“濂溪先生”。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冤案,得到百姓的赞赏。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干祠的合成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议论。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莲花的道理,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二、课文重点词解释及译文

三、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2、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蔓,枝都是名词作动词。蔓,长枝蔓;枝,生枝节。)

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2、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远远地)

香远益清(清芬)

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可爱者甚蕃(值得)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无实意)

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

3、特殊句式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省略句,“出”后省略介词“于”)

谓菊,花之隐逸者(判断句,“……也”表判断)

菊之爱(倒装句,宾语前置,即“爱菊”)

四、内容详解

1.作者唯独喜欢莲花的原因是什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莲进行描写的?

3.这些描写分别体现了莲花的什么品质?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4.莲是君子的化身,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就寄托在莲身上。

5.为什么作者写莲之外还写到菊花和牡丹?有何作用?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写菊花是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们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作用: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在文中有何作用?

照应上文“世人甚爱牡丹”,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表现作者的失望伤心。衬托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五、文章主旨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使莲花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知识详解考点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