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国内10余座世界级大桥同时施工,创新策
TUhjnbcbe - 2023/10/11 16:52:00
北京什么扁平疣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04573.html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31日讯(记者龚萍通讯员晏久顺)5月27日上午,拥有三项世界纪录的温州瓯江北口大桥正式通车,实现浙闽粤沿海大动脉甬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温州瓯江北口大桥首梁顺利吊装完成。建设过程中,在汉央企中交二航局一系列世界性难题的攻关催生30余项技术创新,多项建桥装备、工法实现行业内关键性突破。目前,全国10多座世界级桥梁工程同时在建:世界最大跨径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千米级三塔公铁两用斜拉桥——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公铁两用大桥、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深中通道上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支撑起超级大桥的幕后“功臣”是成立15年的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技术中心”)。这家“年轻”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在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年评价结果中,以96.8分的高分,在全国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位列第三,也是最高分的建筑企业。年成立至今,这家技术中心获得项科技奖项,其中,6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交二航局实验基地展示厅内摆满荣誉。记者任勇摄伶仃洋大桥、龙潭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工地上,大国重器“智能筑塔机”让桥塔快速“长高”。“如今两三百米高空,桥塔施工人员数量可减少近50%,工作环境大幅改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施工质量较大提高。”技术中心桥梁工程方案编制部主任彭鹏说。离大桥不远的钢筋片体生产线上,8台机器人挥舞手臂,自动抓取、定位、焊接、卸料,实现了钢筋组合成型、加工无人化,生产效率较人工提升一倍,成型精度毫米级。再过几天,世界首台吨米大塔吊也即将为常泰长江大桥桥塔钢筋节段提供整体吊装服务,这一大国重器将让建桥提速。这些施工装备应用的多个“世界第一”,蕴含着两千多项科技创新,创新“策源”均来自这家技术中心。中交二航局实验基地内的各类科技奖项展示区。 记者任勇摄参与上百余座桥梁建设一座超级大桥上诞生三十项原创技术截至目前,中交二航局已参与国内外百余座桥梁建设,其中有大量“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桥梦之队”。年6月,二航局承建的苏通长江大桥开工,世界最大斜拉桥、最深基础、最高桥塔、最长拉索,四项“世界之最”举世瞩目。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创新?争议很大。当时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认为,二航局“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企业精神,体现在苏通大桥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必须走“自主创新”这条路。苏通大桥动工后,中交二航局筹划组建一支技术力量,用以攻克这些世界级难题,创新提出并建立千米级斜拉桥施工控制理论和体系,研究形成的施工成套技术,推动苏通大桥高精度建成,创新成果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年6月18日,苏通长江大桥全线贯通,比原计划提前1年合龙。这一刻,二航局对“科技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支年轻的创新团队应运而生。时间跨越15年,当年16人的技术团队成长为拥有人的企业技术中心,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今年5月27日刚刚通车的瓯江北口大桥,打破三项世界纪录,技术中心连续攻克多项世界性难题,一座超级大桥上诞生了30余项原创技术。吨缆载吊机为温州瓯江北口大桥架梁。北口大桥是世界首座三塔四跨双层钢桁梁悬索桥,大桥南锚碇沉井平面面积相当于10个标准篮球场大小,总重50万吨,下沉到地下61.5米深。锚碇如同力压千金的秤砣,在大桥两岸拉起整座大桥,而沉井则是锚碇的重要基础。沉井下沉遇到深厚淤泥等复杂地质,就好比在豆腐上将一个“巨无霸”沉下去,对姿态控制和下沉带来重重挑战。技术中心联合项目团队创新工法,自主研发“水下快速取土装置”,将大型钻机改造转用水下取土,全程采用BIM三维建模技术动态监控,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大桥主梁由榀钢桁梁组成,最大吊装节段重吨,相当于头大象。为了能一次性吊起“头大象”,同时还要保证起吊稳定、起升速度,项目研发应用具有世界最大吊重能力的千吨级缆载吊机;还首创吊机接力提升工艺,有效应对大风等复杂情况。技术中心工程装备技术部主任助理吴中正透露,正在建设的常泰长江大桥、伶仃洋大桥、张靖皋长江大桥等超级大桥,均用上了技术中心潜心多年研发的“十大装备”系列产品,如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吨跨缆吊机、大跨径桥梁深水沉井基础水下智能开挖机器人等,有力提升建造效率,大幅提高桥梁质量。企业不下经营指标任务让技术中心安安心心搞科研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成立于年,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牵头或参与获批26个创新研发平台,其中5个是国家级。编制了项企业技术标准,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十三五”以来,这家技术中心的研究成果支撑了百余项国内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据测算,降本增效近9亿元。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记者任勇摄技术中心负责人介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航局*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多人专门独立出来,专注于科技研发。“二航局不给技术中心下经济指标任务,不与经营产值挂钩,让他们安安心心搞科研,每年加大科研投入,而考核他们的是有多少科研成果、专利,以及为重大项目提供多少支持服务。”二航局科技部门负责人说。截至目前,技术中心已经拥有国家技术专利项,其中发明专利项,科研人员的人均专利数达3~4项,这一数字在建筑行业内首屈一指。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技术中心没有经济指标,但每年有“技术指标”任务,差不多每年要完成六七十个“高含金量”的大型科研课题或原创专利,这是考核技术中心的“硬杠杠”。以技术创新平台为例,目前正在开展4个国家级项目课题研究,牵头超高大跨桥梁工程安全新型临时支撑与防护设施及平台研究与应用示范、桥梁建造场景多源异构数据高效融合理论与方法,参与桥梁构部件智能制造、检测、虚拟预拼装方法和桥梁建造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这些科研项目,是未来行业要攀登的‘高峰’!”技术中心负责人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未来技术中心必须瞄向5大领域完成创新突破,即桥梁建造工业化、超大跨度桥梁、跨海峡桥梁、桥梁新材料、数字化桥梁建造技术等,科技赋能桥梁产业转型工业化智能建造。这是时代赋予企业的使命,也是中交二航局成立技术中心的初心。”很多从0到1实验基地为“一带一路”超级工程提供数据支撑中交二航局实验基地内技术人员正在做实验。记者任勇摄5月23日,长江日报记者驱车50多公里,来到位于新洲阳逻的中交二航局实验基地,这里也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施工企业实验基地。原本以为结构实验、重型装备研发,可能哐哐当当像建筑工地一样,没想到这里的实验大部分“安安静静”,更符合实验室的特性。中交二航局实验基地内技术人员正在做实验。记者任勇摄记者看到一处协作体系桥梁的实验点,拉索上、悬索上挂着大小不一的砝码,看上去似乎是在测试拉索的“力量”。实验基地试验员介绍,这是实验室用于斜拉桥力量实验的装置,眼前的这些砝码只是“小儿科”,真正的超级大桥的实验,斜拉索用的是几十倍重量的实心铁块,铁块还会在模型的“桥面”上来回滑动,能计算出拉索、悬索及桥面的压力等一系列数据,属于斜拉桥建设前期的重要实验。中交二航局实验基地内技术人员正在做实验。记者任勇摄结构大厅里,一处试验地发出微弱的“哒哒哒”声响,记者循声过去,发出声音的是一处液压管,周边布满了测试电缆,用于各个点位的压力监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试验是模拟珊瑚礁碎屑层打入桩,通过不断地加压,来测试珊瑚礁的抗压力,为今后的海上施工搜集数据资料。此前,二航局建造并已通车的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正是世界上首次在珊瑚礁上建造的大桥。另一处疲劳试验已经进行了1个多月,目的是验证桥梁面板的耐用性,采用疲劳试验机,还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万次的试验,得出最终的数据。“桥梁面板的耐用性是大桥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试验就是验证结构的数据,为大桥施工提供依据。”中交二航局实验基地内技术人员正在做实验。记者任勇摄在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测试一种钢筋的强度极限,根据电脑上显示的曲线,加强力度达到极限时,科研人员倒计时“10、9、8、7……”“1”刚刚说出口,“嘭”的一声,钢筋断成两截。“和预料的数据差不多。”模块化步履式智能顶推设备、中长周期波涌浪海域自升式碎石桩施工平台……中马友谊大桥、以色列阿什杜德港项目等“一带一路”上的超级工程的实验数据都来自于此。中长周期波涌浪海域自身式碎石桩施工平台。实验基地不仅完成技术中心的内部实验,还承接大量国家级、省部级重要课题实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由院士领衔,未来将服务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记者采访了解到,前不久实验基地刚刚结束由院士领衔的“悬浮隧道”初期试验,在基地里设置一处水池,模拟水中环境,对结构物在其中的状态进行数据采集,用于今后交通建造新领域的施工。“实验室是实现从0到1突破最关键的一环,目前阳逻的实验基地马上新增岩土实验室,后续还会建设二期、三期,规模更大、覆盖类别更全。”年轻人有“双导师”技术中心成企业人才“蓄水池”多人的技术中心,是一支年轻有活力的科研队伍,队伍平均年龄33岁,硕博占比74%,这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近几年输送到各个项目上的总工达80多人次。硕士博士研究生入职后,有“双导师”:技术中心的导师负责指导科研,项目上的导师则负责生产实践,年轻人在项目上至少锻炼一年,人才快速成长。很多项目书记跟技术中心人力资源部主任助理王奇说过,“别把你们的人调回去了,就留给项目部吧!”这说明技术中心的年轻人“好用”。为何技术中心的人在项目上如此受欢迎?项目上的同事们开玩笑,“你们来个技术领头人,干了项目上总工、生产经理、工程部长的活儿。”“话是有点夸张,反映的是技术中心这支队伍的实干作风。”王奇说,“我们去现场不是做指挥,也不是待在后方闭门研究,而是冲到第一线直接参与施工、解决问题,让科研实实在在转化为生产力,助力项目建设推进。”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内10余座世界级大桥同时施工,创新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