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东山风物丨东山上的堰塘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3/12/31 17:26:00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79.html
                            

“锦里城东邑,高原十六乡。江流分不到,天雨降为常。”这是宋代灵池县县令潘洞在一次到洛带求雨后,所写的《圣母山祈雨诗》的开头两句。东山上岷江、沱江支流发源地流径短、水流量少,加上田土多为保水性差的*泥巴,使水源严重不足,求雨是常事。东山客家人传统生活和农业用水以拦河堰、堰塘、冬水田居多,第一次上东山的人戏称为“去吃糖(塘)水”。

拦河堰“保风水”

俗语说:“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风水”在东山就是指水源,“保风水”就是保护水源,留住雨水,注意利用季节河流筑堰蓄积雨水,保持堰塘和冬水田的蓄水量。客家族谱经常记载祖训,“堰塘、河堰春开秋闭,早扎河堰,碾子塘田亦宜封闭。不具天年干旱,均一律行事,可以保风水,亦可以保全国课”。“保风水”还要兴修和维护水利设施,“提钱(提取钱款)培补堤埂,疏通水利”。如果自然环境没有天然水源,必须自己建造一个水源出来,如老屋前面的月池,或屋旁边的小水塘等。

拦河堰主要目的是蓄水和抬高水位,如大草坪村的过水堰、清水堰;大梁村的疙篼堰、烂冲堰等。河堰修筑,常是富家大族合商出金出力共建,水自属宗族共有,清明前后各家用龙骨车引水上高地灌干田,同族早定用水规矩:各户排次,先高田后低田;又依照各户田亩多少、出资(或劳工)多少,分配用水量。当此时节,区内坝丘从河堰沟地伸延到丘坡,串成一条条车水长龙。因堰低田高,如梯依节提水,所以水车通是两人脚踏的高架水车——龙骨车。

沿河堰两岸,也有异姓人家,平时生活用水不计,在这栽插稻谷急时,需水灌田,则事先向对方族长提出请求,议定“用水金”(一亩水金谷两斗),同时日期安排在他本族灌田完备之后。龙骨水车属大型农具,普通佃农没有,只田多大户农家购制。少地农户用水时节只好租用,租金大约日金谷四、五升。它一天可提水灌田1至2亩,以上下两田高度而多少有变,如上下田高在1尺5寸以下,车人既省力,又灌田两亩不少。

河堰一年一小修(岁修)、三年一大修,时间在冬至之前。“岁修”主要淘沟泥,清渠槽,以保次年蓄水及泄水通畅,三年大修则彻底深淘污泥,培补河渠通道,加牢河堰堤基石礅等。“岁修”及三年大修,由族长确定日期,事先通告,族内各家应出人工数亦早有规定,常年不变。三年大修河堰,视为宗族大事,有的还要查历书,选定宜于动土的*道吉日,在堤堰前杀鸡、燃烛敬河神,这天为上工地劳动的众人加餐。

堰塘的命名

传统的堰塘与现在的池塘、鱼塘差别较大,相对拦河堰更稳定,既解决生活用水,又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大部分堰塘修在排洪沟上游,方便集水和放水。堰塘名称因其形状、典型标志物、出资或所属家族等来命名。如按形状命名的有:双巴堰、贾家双巴堰,中间加埂分界,分成两块;牛角堰(有2座),形状类似牛角,进水口窄,弯曲着向前,到出口埂变得开阔;四方堰,地势好,非常方正;裤裆堰(有2座),进水口有分叉;瓢儿堰,一头大一头小,且有弧度;上天平堰、下天平堰,大部分堰塘底部呈凹形,形似大铁锅底,因此有叫锅底堰的,但天平堰却比较特殊,堰底比较平坦。

按典型标志物命名的有:石桩堰(有3座),有记录用水量刻度的石桩;高笋堰,堰塘旁边浅水区出产高笋,清甜可口,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菜,另外可能还有诸如鸡嘴莲等水生植物;双流(漏)堰,就是有两个漏引,排水快;柏树堰、桑树堰,就是堰埂上有柏树和桑树;兰草堰是出一味中药兰草,主治滋阴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百日咳,肺结核咳嗽,咯血等;千弓堰、万弓堰,弓是传统丈量地亩用的器具和计算单位,两端距离是五尺,也叫步弓,千弓、万弓指堰塘的周长,但万弓有夸张。按家族命名的有:汤家堰、张家大堰、赖家大堰、刘家河堰(有2座)、方家大堰、俞家大堰、*家大堰、卢家大堰、周家堰、望家堰、周家大堰,这些堰塘跟很多老房子对应。

很多堰塘所有权属一家或同宗几家。如是同宗公塘,平时用水不计,需水灌田栽秧,规矩与河堰相同,以各家干田亩数计算水量,放水时先高田后低田,分家排定先后。计算方法可以计放水的时间,也可以塘中立一石桩,刻有塘水尺寸,如那三座石桩堰就是典型代表,限各家用水量。如果还有矛盾无法调和,甚至可以在堰塘中间修一条土埂,将之一分为二,称为双巴堰,十陵本地就出现过两处。堰塘埂要年年维护,保埂子、防漏裂,三年掏挖塘中淤泥,以保证蓄水量不至于减少。因为属于众家公堰,家家平摊人工。放底漏引清塘通常安排在秋收前,这也是小孩子捉鱼捉虾的时候。大人们则观察塘底哪里淤得厉害,则组织起来将淤泥清理掉,然后密封好漏引,坐等秋雨重新把堰塘灌满。堰塘就在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加持下,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吃塘水成为历史

东山上冬水田当年极多,地势低洼的水田,秋收后直接将缺口填筑好,收集秋雨,等第二年重新种水稻,其面积占全部稻田约三分之二,冬季上东山,到处波光粼粼,湿地成片。冬水田头年储水,是保证第二年水稻“满栽满插”的重要方法。

在生活上,吃塘水不能算是美好的回忆。挑水打柴是生活日常,竹林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燃料,但在东山上打井非常困难,一是深度通常在三丈以上、投资高;二是风险大,一旦挖到旺子泥或石板,基本上要前功尽弃。大部分居民只能到堰塘,甚至冬水田挑水饮用。堰塘比较深,水质尚可,但同时使用的人也多,有洗菜的、洗衣服的、洗尿桶的、游泳的,以及鹅鸭浮水捉鱼、牛儿下水流浪等等,虽然用水点位稍有间隔,但毕竟是同一塘水,同时满足各种需求。而冬水田水浅,水质相对更差。客家人挑水回家,将水倒入水缸,往往要往水缸里加点明矾,以沉淀水中的杂质。水缸和水壶经常清洗,但仍与成都的“河水清茶”差距甚远。老人经常教训孩子不要直接饮用生水,但拉肚子仍是常有的事。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东风渠,引岷江水上东山,辅以众多的提灌站和引水渠,首先是取缔了冬水田,使得原来只能种一季的低洼田,也可以种两季。然后是改田改土,将拦河堰全部清理掉。堰塘不再靠天得水,而由提灌站保证水源,水量更大,且更换频繁。但东山上吃塘水,一直延续到自来水在农村普及为止。

主编:白龙祥

副主编:邓晴风

原标题:《东山风物丨东山上的堰塘》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山风物丨东山上的堰塘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