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日讯在人流车流繁华的闹市区,如何高效地完成大面积的地下管网清淤及修复,却不阻断日常交通。*孝河机场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在近2年的时间内,现场研究现场摸索,创新了一批“新玩意”,攻克诸多难题。
2.5吨机器人钻入箱涵清淤
清淤机器人。长江日报记者杨丝涵摄
*孝河机场河流域的排水管道大大小小各不相同,施工人员请来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钻入管道,完成不同的任务。
*孝河箱涵内可并行2辆大卡车,空间宽敞,方便使用机器人。项目经理胡茂锋介绍,治理过程中,使用了不同大小、不同性能的机器人承担了箱涵巡检、清淤等工作。其中,清淤阶段使用了重达2.5吨的清淤机器人,工作人员只需在地面通过操作平台进行遥控,就能看清楚箱内情况,并控制机器人连接吸淤车,快速清理收集淤泥。相较以往的人工清淤,效率提高了近20%。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垃圾都可以靠机器人处理的。
此次从箱涵中清理出的多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因体积太大,只能依靠人工搬运。
“智慧哨兵”快速检测保安全
在治理现场,最忙的一台机器是“有限空间智慧管控操作平台”,被称为“智慧哨兵”——屏幕上不停地闪烁箱涵内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数值。值班人员时刻紧盯着,确保进入的施工人员安全。
“该智慧平台是为工程量身定制的。”中建三局绿投公司该工程项目总工程师吴志炎称,除了能监测箱涵内的有害气体数值外,该平台还连接了人体指标监测、箱涵内部监控视频、自动通风等系统。“凡是进入箱涵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平台对其身体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依靠随动预警巡检机器人,能随时查看整个施工段面情况。该机器人的‘眼睛’可度转动、精度达到星光级的监测摄像头。同时,它的‘嗅觉’也很灵敏,能通过集成的多种传感器实时监测氧气、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氨气5种气体的浓度,当数值超限或上升速度过快时,就会联动平台自动报警,进行提示,并加强通风系统风量。
相比以前的人工监测,机器人‘放哨’安全保障更全面、更及时。”
施工不断水,确保排水通畅
作为大汉口片区的行洪排涝通道,为确保排水通畅,项目分段、分孔施工无法完全阻断流水经过,项目前期,施工人员必须潜水作业进行防洪墙拼装及中隔墙浇筑,再进行倒流施工。李琦介绍,带水作业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性,除了依靠现场设备及人工的监督,项目还设立了极为严格的施工安全生产方案。
李琦坦言,带水作业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性,除了依靠现场设备及人工的监督,项目还设立了极为严格的施工安全生产方案,每天需要到各个点位巡查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随着大量淤泥的清理,*孝河明渠的水环境在施工期内逐渐向好,为全面提升汉口地区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预留通道,为二次清淤留“方便之门”
*孝河和机场河清一次淤,特别不容易,光是开设一个进出的通道口,都需要很多的耗时费力。此次治理工程既应急也谋远,充分考虑到今后排水管道清淤的常态化,特意预留了“方便之门”。
项目设计了每米建设一个“永临结合”的进出通道,用于集中封堵、通风和人材机进出。李琦介绍,为满足*孝河路施工占道、噪音影响最小化的要求,项目采取了预制挡墙与盖板、路面分次破除、一次性吊装的形式,将现场作业时间压缩至8小时。“这些通道的盖板与路面可以形成一体,不会影响道路行车安全,也方便后期随时打开开展箱涵检查,整个项目,完成了12个吊物孔施工,构件吊装超过块,最大构件重量近30吨。
今后,只要随时打开这些通道盖板就可以方便地进行清淤、安全检测评估和修复工作。”(长江日报记者杨丝涵通讯员李梦蝶冯泽建甘思麒)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