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宽仁新星]编者按:
“爱上这份职业不知是从哪一刻开始,是从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开始,是从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赞同开始,是从心电图曲线重新波动开始……”
——在重医院里,有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医生。从毕业小萌新,到医学界“后浪”,他们在一次次与死神与病魔的较量中练就盔甲,直到独当一面。他们是在不断蜕变、成长的宽仁新星,为了他们深爱的白衣战袍,为了病人的性命相托,他们挥洒着青春,秉承医者初心,正在逐梦前行。
从在门诊里,到病房,从手术台,到实验室……上游新闻带你们走进这一群“宽仁新星”,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看见他们,了解他们,信赖他们……
生活中,她性格温婉大方,做事爽快利落。工作中,她严谨务实,认真敬业。作为一名在站博士后,她需要探索肾脏病学领域的科学难题;医院的教师,她需要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医学生们;作为临床医生,她需要利用临床专业知识和仁心仁术来治病救人。不管是哪种身份,袁欣都一直坚守自己的初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救助更多的肾脏病患者和家庭。
[本期宽仁新星]袁欣
重医附二院肾内科医学博士,在站博士后
能救治患者成为坚持学习的动力
上周末,记者在重医附二院渝中院区肾内科见到袁欣的时候,她正在忙碌地处理着病人的各种治疗等工作。“不好意思,今天我又值班,你等我会儿,我先把这个病人处理完。”
“周末都要轮值24小时的班,是否平时很少有休闲娱乐的机会?”
“是的,但大多数医生都是这样的。”
袁欣笑答,她觉得现在很充实,因为这份职业能带给她成就感、价值感。
袁欣的父亲是一位内科医生,虽然工作繁忙,但每当他看到患者经过治疗得到康复由衷喜悦,这种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成就感也深深感染了她。于是,受父亲的影响和鼓励,年高考时,她填报了医学专业,并如愿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
医学知识如同浩瀚的海洋,需要脚踏实地去努力钻研,这个过程难免有些枯燥单调,但只要一想到今后能走向临床工作,像父亲一样尽心尽力地治疗患者,袁欣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7年本硕连读后,年,袁欣攻读了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博士,主要研究肾纤维化及肾脏再生修复。她介绍,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非常高,庞大的患病人群不仅增加了个人生活负担也增加了社会医疗负担,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所以,“我希望能通过研究肾纤维化的机制,为减少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及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个阶段中,袁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难。她是临床型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学术型博士,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基础科学研究,从零开始学起,压力非常大。“幸好有博士生导师张玲教授的指导,她对待学术严谨、求真、求实,这深深地影响了我。”谈及老师,袁欣满眼都是崇拜和尊敬。“她让我明白,无诚信就无学术可言,只有真实的学术成果才能推动医学进步。”
于是,袁欣常常半夜独自一人在实验室做实验,有时太困了就在桌子上打下盹,便又有了活力,内心格外充实。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单篇最高影响因子6.18。其中,关于心脏术后降低肾脏病风险的临床研究被欧洲心律失常协会的专家共识所引用。
一边临床一边科研攀登更高峰
3年转瞬即逝,虽然博士毕业,但袁欣还有许多科研任务未完成,更重要的是她觉得自己在科研中还有很多不足,为了完成一直心心念念的课题,同时也为了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地进行科学研究,她来到重医附二院肾内科从事在站博士后工作,继续研究肾纤维化及肾脏再生修复。
“初心未改,使命未变。”袁欣告诉自己,不要放弃这条路,虽然走得慢,但总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是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依靠着平时的积累和持续的努力,博士毕业后的第二年,袁欣获得了3项科研课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项目1项。
虽然对于业内大咖们来说,这些成绩不足挂齿,但对于科研路走得跌跌撞撞的袁欣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励。“科研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希望自己艰辛地播种,能长成自己内心中的参天大树。”对于倾尽了心血的科研,她心中充满了期待。
现在,袁欣的大部分空闲时间,都在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探索科学难题。每天下班回家仍保持着看看文献,写写文章的习惯,虽然上了一天班身体很疲惫,但她仍享受这种生活状态,并乐此不彼。
“归根结底,可能是从忙碌且充实的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袁欣透露,她心中还有一个小愿望:能有一段海外求学的经历,拓宽自己的视野,避免坐井观天。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虽然短期内不能实现这个计划,但她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到全球顶级的临床医学中心或者科研机构去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能造福更多的患者。
在拯救患者病痛中实现使命感
除了科研,袁欣还肩负着教学、临床等其他工作,尤其是在临床工作中,她在各类型肾小球疾病、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经验丰富,并熟练掌握肾内科操作技术。
今年7月的一个凌晨2点,处理完病人的袁欣刚准备休息一会儿,就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及护士的喊声。“袁医生,赶紧去急救部看看,来了一位肌酐多、肢体抽搐的患者”。闻讯,她立即从床上爬起来,衣服来不及扣好就赶到急救部。
经过询问病史得知,48岁的何女士一直身体健康,3天前突发肢体不自主抽动,化验结果提示血肌酐umol/L,达到了尿毒症的诊断标准。翻阅她的其他检查结果后,袁欣立马初步判断为尿毒症脑病,需要紧急治疗,不然肾衰竭持续,她将面临昏迷甚至性命担忧。
袁欣赶紧将何女士收入肾内科,和值班护士一起为她做急诊血液透析治疗,来清除体内多余的毒素。经过16小时的透析,她转危为安,肢体不再抽搐。
看到何女士脱离危险,其家人一边感谢袁欣,一边还在担忧若需要长期透析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就在此时,袁欣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及查阅辅助检查结果判断,何女士为服用感冒药之后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
“不用担心,通过治疗她这种情况的肾衰竭是可以逆转的。”袁欣温暖又专业的话语让何女士一家人顿感柳暗花明。
在袁欣及肾内科其他医护的精心治疗下,1月后,何女士的肾衰竭得到痊愈,重新回归社会。至今,袁欣与他们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作为一位临床医生,我认为医者的悲悯恻隐之心和精湛的专业知识、敬业仁爱的专业态度同等重要。”袁欣说,这不仅可以拯救一个患者和一个家庭,也可让她时时感受到医生这份职业的使命感和重要性。
人物名片》》
袁欣,医学博士,在站博士后。年博士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现就职于重医附二院肾内科。参与肾脏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临床专业方向为各类型肾小球疾病、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肾内科操作技术。研究方向为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肾再生修复的调控机制。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研究。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单篇最高影响因子6.18。其中关于心脏术后降低肾脏病风险的临床研究被欧洲心律失常协会的专家共识所引用。年于中国生理学会肾脏生理学分会学术年会进行学术报告,论文分别获得“优秀论文奖”“优秀壁报奖”。年获“宽仁英才-优青人才”项目。年获重庆医科大学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青年教师英文讲课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