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题
TUhjnbcbe - 2024/10/19 18:28:00

一、文言文阅读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

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

帝:指魏文帝。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B.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C.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虚词积累一“之”

(1)的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2)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二章》)

(3)作第三人称代词昂首观之。(《童趣》)

(4)补充音节,无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5)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

(6)这种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桢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

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记数千言

(2)赵先生耻居其下

(3)诸生侍侧凛凛

(4)且遗一朴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B.为讲说甚详恳二虫尽为所吞

C.以身先之太医以王命聚之

D.书其面曰其真无马邪

3、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虚词积累二“其”

(1)人称代词,他(们)/它(们)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指示代词那、那些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3)指示代词这、这片欲穷林(《桃花源记》)

(4)表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不译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后果然。

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燎:燃烧。?炬:火把。?祈:乞求。?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兆:预兆,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谓之竞渡(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从夕达旦(4)是为大雨之兆

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虚词积累三“于”

(1)在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童趣》)

(2)介绍出动作行为实行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给”勿施于人。(《〈论语〉十二章》)

(3)比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4)从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5)向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6)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②。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

①茵褥:被褥。②脑:书脑,即书的订处。③揉熟:揉坏。④浮图、老氏:指佛教徒、道教徒。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忘路之远近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①既出,得其船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C.①乃不知有汉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①藉以茵褥②今于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

3、选文是司马光训诫儿子的一段话,能体现出司马光对书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虚词积累四“以”

(1)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2)如不以疾也。(《三峡》)

(3)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介词,用徐喷以烟。(《童趣》)

(5)介词,把以丛草为林。(《童趣》)

(6)连词,不译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7)因为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8)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便”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9)凭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1、解释加点词语

(1)欧阳晔治鄂州

(2)狱久不决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独留一人于庭/负者歌于途

B.出其桎梏而饮食/出淤泥而不染

C.自临其狱/其如土石何

D.皆以右手持匕/不以物喜

3、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曰杀人者汝也!

虚词积累五“而”

(1)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2)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3)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5)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6)时间副词词尾,不译既而儿醒(《口技》)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乃入见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公将战,曹刿请见。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虚词积累六“乃”

(1)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才凡三往,乃见。羽、飞乃止。(《隆中对》)

(3)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狼》)

七、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虚词积累七“为”

(1)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介词,表示被动,被山峦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动词,表判断动词,是谓信然。(《隆中对》)

(4)作为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5)动词,根据具体语境可表示多种

意义(实词用法)。如:建造坛而盟。(《陈涉世家》)

八、中考常见文言虚词补充

(1)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作亭者谁?(《醉翁亭记》)

……的情况、……的原因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

(1)连词,表承接。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

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就

(2)连词,表假设。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假设的情况;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假使、如果,那么

(3)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4)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就是、就

(1)表疑问语气吗、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2)表测度语气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用于感叹句啊、呀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介词对(于),在,在……上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代词这样、如此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然而、但是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4)语气助词,用于词尾……的样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5)语气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

……的样子、好像……似的

(1)连词同,和,跟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介词跟,和,及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3)语气助词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1)介词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副词于是,就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3)连词因此,于是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1)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兼词于之,对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从这里、在那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1)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尚且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

1、D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翻译过来是说李傕想要迎接天子把他放在军营里,这里的“之”是代词,代指汉献帝刘协。选项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选项B“览物之情”的“之”是结构助词,的;选项C“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选项D“策之不以其道”的“之”是代词,代指马。

2、C

例句“司徒赵温为傕嫌”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司徒公赵温被李傕所嫌弃,是一个被动句。选项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是一个省略句,“太丘舍去,去后(友人)乃至”,“乃至”前面省略了友人;选项B“中轩敞者为舱”是一个判断句,有判断词“为”;选项C“山峦为晴雪所洗”意思是山峰被融化的雪水冲洗过,是一个被动句;选项D“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倒装句。

3、B

选项B中说贾诩是段颖的外孙,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而第一段中最后一句说,“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说明贾诩并不是段颖的外孙,这只不过是情急之下哄骗敌人的托词。因此选项B错误。

译文

赵准是藁城人。身材修长,脸颊上长有飘逸的长须,性格方正,每天都没有疲倦的样子,为人不苟言笑。二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少年,每天可以记住好几千句话。赵先生以水平不如他为耻辱,要求自己每天背诵的书一定要与他相同。白天背不完,就整夜不睡觉来读书。参加乡试中了举,做了学官。大王命令郡王们读书,他讲得非常详细,门下有弟子好几十人。他的管理尺度非常的严格,学生们都非常有规矩。他尤其

重视背诵,以身作则,没有倦怠,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凛然。当时太守有十个孩子,其中五个孩子性格骄纵,他也没有办法。一天,听说赵先生管教严格,自己把他的儿子领来,并且留下了一根木棍,横有两寸,厚度有半寸,在它上面写着:专治五个儿子,不要涉及到其他学生。那些儿子看到这些,都心中凛然,于是就都非常遵守规矩。

二、

1、(1)每天;(2)以……为耻;(3)陪从;(4)留下。

2、C

A项,代词/用;B项,对/被;C项,意思都是“用”;D项,代词/难道。

3、勤学,有上进心;以身作则;规矩严明。

赵准是藁城人。身材修长,脸颊上长有飘逸的长须,性格方正,每天都没有疲倦的样子,为人不苟言笑。二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少年,每天可以记住好几千句话。赵先生以水平不如他为耻辱,要求自己每天背诵的书一定要与他相同。白天背不完,就整夜不睡觉来读书。参加乡试中了举,做了学官。大王命令郡王们读书,他讲得非常详细,门下有弟子好几十人。他的管理尺度非常的严格,学生们都非常有规矩。他尤其重视背诵,以身作则,没有倦怠,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凛然。当时太守有十个孩子,其中五个孩子性格骄纵,他也没有办法。一天,听说赵先生管教严格,自己把他的儿子领来,并且留下了一根木棍,横有两寸,厚度有半寸,在它上面写着:专治五个儿子,不要涉及到其他学生。那些儿子看到这些,都心中凛然,于是就都非常遵守规矩。

三、

1、(1)称;(2)为什么;(3)早晨;(4)这。

2、

C

例句“舞于殿前”的“于”是“在”的意思,C项中“于”意思为“比”,故选C项。

3、

(1)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2)(刘峻)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4、

赛龙舟、包粽子。

仔细阅读文段一,从“竞渡”“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可以看出,这是端午节的两个习俗:赛龙舟、包粽子。

屈原在五天后死了,楚人划船来救他,把这种形式称为竞渡。又有一种说法是:五天后用粽子来祭奠屈原,担心被蛟龙夺取,所以用龙舟来驱赶。后汉的黄琬,祖父是黄琼,做太尉,把他听到的日食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七岁,当时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黄琼大吃一惊,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刘峻家里很穷但是爱好学习,经常点了火把,整晚学习。有时偶尔睡着了,等到醒了,就马上再次读书,经常担心见闻不广博。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要前去借书来读。齐国有一只只有一条腿的鸟,在殿前飞舞。齐候问孔子,孔子说:“这只鸟叫做商羊。儿童有歌谣说,天将下大雨,商羊就会跳舞,这是下大雨的征兆。”后来果然下了大雨。

四、

1、D

A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的”和“语气助词,无实义”;B项中的“既”的意思分别为“已经”和“既然”;C项中的“乃”分别是“竟然”和“于是,就”;D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2、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书的装订处。

3、一是担心书籍受到污损,体现出司马光对书的爱惜;二是司马光的语言和动作体现出他对书的敬重。

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来概括司马光对书的态度。“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对书的爱惜;“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对书的爱惜和敬重。

说到打开书卷(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但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姆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

现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们)尚且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你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五、

1、(1)治理,管理;(2)案子,案件。

2、A

A项中的“于”解释为:在;B项中的“而”分别解释为:表顺承/表转折;C项中的“其”分别解释为:代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项中的“以”分别解释为:用/因为。

3、公曰/杀人者/汝也!

翻译为: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

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件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来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囚犯没有话回答了,只能一边流泪一边认罪。

六、

1、(1)于是、就;(2)通“遍”,遍及、普遍;(3)虚报;(4)赐福、保佑。

2、(1)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接见。(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的信

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前去。”

七、

1、B

A:奇异;B:写/给;C:第二年;D:寻找。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

3、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苏轼十二岁时,一天在故乡后院的空地上,与一群小朋友挖地做游戏。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他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有砚台的内在品质,就不在乎外形怎么样。”于是,当即把这块砚送给了苏轼,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于是,苏轼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还少吗。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进了监狱,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第二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七年七月,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不可以和那些让工人一下子制作完成的砚交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