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是君子的象征。宋代周敦颐著《爱莲说》,称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花之君子。孙中山先生亦爱莲,莲之高洁,与他“天下为公”“博爱”的至诚精神正相契合。今夏莲花盛开之际,民革上海市委会、上海中山学社将以“博爱”命名莲花新品,以传承与弘扬中山精神。本公号特辟专栏,邀请多位专家,讲述孙中山与莲花的“缘分”;以莲之芬芳,寄托对先生思想和精神的追怀!
中山是一个百花盛开、四季如春的地方。自古就有“神仙荼丛生焉,色香俱绝”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的说法。在中山人的世界里,花既是美的象征,又是文化的符号,更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从小生活在百花吐艳、五彩缤纷的香山县翠亨村,对兰溪河畔的花草和金槟榔山上的树木,以及翠亨村周围迎风招展的花朵,自然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赠送给日本朋友四颗家乡的莲子,说明他对故乡百花的钟情和对莲花独特的偏爱。
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阳光、雨水、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都有利于荷花的生长发育。唐代郑愚在《泛石岐海》诗中,就有“鬓愁蒲柳早,衣怯芰荷秋”的诗句,表明至少在唐代,香山地区已有种植荷花的现象。明代黄仲翁《邑八景诗》中,有“天池方半亩,半亩尽荷花。借问荷花主,蓬莱是主家”的赞诵。明·黄佐在《石岐夜泊》中,亦有“道出青门月子冈,浴凫飞鹭满莲塘”的诗句。“荷花”频频入诗,既表明香山地区素有培植荷花(莲花)的传统,又显示了香山人偏爱荷花(莲花)的情绪。
“百年莲缘”孙文莲根植中山仪式孙中山生长在这样一种生产生活与文化习俗都洋溢着荷花清香雅洁之气的文化环境里,自然对荷花的品种、特征、习性、价值和作用等有着深刻的印象。年6月,孙中山为了感谢日本友人对中国革命的热情支持,赠送四颗莲子给田中隆先生,并郑重地表示:“这是我从中国带来的莲子,是我们故乡的。日本和中国应该像这莲茎上长出来的两朵莲花;而日本和中国就像这藕丝一样,在任何外国势力施压下也分不开。在古代中国,牡丹表示富贵,菊花表示隐士之清廉,莲花则表示君子之间的高尚友谊。今天,将此莲子赠予田中先生,请田中先生把它培育开花。当这些莲子开花的时候,中国革命也会成功,东洋也会带来和平。”
显然,孙中山深知莲花和莲子的品格和特性,也明白莲花的喻意与象征。将“四颗莲子”作为真挚友谊的代表和乐观自信的物证,送给最值得尊敬和感谢的朋友,这也表明孙中山看重莲花的品格,了解莲子的属性,确信莲子的再生。身处逆境、人在他乡中的孙中山,借家乡莲子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格以自况。
孙中山珍重友谊,爱惜名誉,心有所寄,情有所系,去国怀乡,屡败屡战,始终象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俨然如莲花一样有君子之风。
孙中山喜爱荷花固然受中国荷花文化的影响,但家乡的荷花文化对他的薰陶,也许更加直接。中山的名花红莲和白莲,均由野生莲演化而来。白莲为重瓣型,洁雅清逸,气质非凡。其优点是花茎大,着花密,心皮多,结实高,群体花期长,观赏价值高。红莲的花瓣瓣化程度高,心皮瓣化,花色艳丽,醒目端庄,其特点是花期早,群体花期长,是其他荷花所不能比拟的。
中山人的爱莲情结和荷花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莲花的培植和食用,有品种的多样性和培植方法的特殊性,以及食用的奇异性。在多数香山人的心目中,莲花固然可以一物多用,尤其是经过加工制作后可以作为美味佳肴,甚至可以起到药物的功效,但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君子品格,却总是令中山人魂牵梦绕,爱得如痴如醉。
“中山莲”是由生长于中山本地的野生白莲演进而成,经中国著名的荷花专家王其超和张行言教授鉴定确认,并因其洁雅清逸,气质非凡而命名为“中山莲”在龙头环村的周氏宗祠里,就有不少与莲花有关的景物和故事。周氏宗祠后殿门联书写着“道源衍派,理学流徽”;前殿朱漆屏风上刻有“爱莲世泽”,中堂悬挂鼻祖周敦颐那著名的《爱莲说》,而祠堂天井里常年摆放着一缸莲花。用周氏家族后人的话说:莲花是周氏家族的爱好,也是督促我们后人要像莲花一样,为人正直,洁身自好。
中山人不仅在池塘、田野里种植莲花,生产莲藕,采摘莲蓬和莲子,而且还在建筑物的装饰、居室摆设、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家训族规中,注入了丰富的莲花文化内涵,使其在文化上和精神上起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化育性灵的积极作用。曾是香山县辖的澳门卢廉若公园内,虽然有假山飞瀑,荷池柳岸的景致,但更有“出污泥而不染,亭亭净直;干云霄以无尘,习习清冷”和“莲青竹翠无由俗,柳色波光已斗妍”的门联先声夺人。
在中山人的内心世界里,除了作为自然景物的莲花之外,还有人格化和文化化的莲花,都是值得呵护和景仰的圣洁清正之花。“中山莲”就是自然植物之莲,更是社会文化之莲,它们共同孕育了孙中山的莲花情结,也构成了中山人的荷花世界。
像绝大多数中国人多神信仰一样,中山人也在学儒行儒的同时,还有着道心和佛性,更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莲花情结,也不断地在思想观念和社会实践中构成了自己的荷花世界。他们以莲花自况,甚至以莲花自命,在培植和观赏莲花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心性的调养和人格的完善。
孙中山先生就曾以莲花廉洁雅静自况,并向日本朋友表示自己心如明镜,性如莲花,崇尚君子之道。买办商人和思想家郑观应,也曾有过借莲花以自持的表白。在近现代中山名人的诗文著作里,同样有不少用莲花喻人格的做法。中山人种植莲花,重其品性而不在其果实,所需要的不是莲花盛开的景致,期望的是人性的莲花和心灵的莲花。莲花成了中山人修身立德、成人成才的动力,也成为教化育人的张本。在中山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里,莲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中山市举办青少年“孙中山文化书画大赛”年开始的中山“慈善万人行”,是常开不败的爱的莲花,到如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它让中山大地到处洋溢着博爱的热情,也使这个社会处处都散发出欢乐和谐的气息。莲花也是荷花,有着廉洁的谐音与和谐的寓意。中山人齐修身,行善举,固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表现,但同时也有传承香山文化,重建中山人文精神的意韵。
总之,莲花纯洁而清正,低调而高雅,是中山人道德的体现,也是中山人人格的化身。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教授,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任广东近代文化学会等学会副会长)
原标题:《博爱莲
胡波:孙中山的莲花情结与中山人的荷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