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2/23 15:49:00
蝉,又名知了,一种在夏天常见的昆虫。蝉的幼虫,又名知了猴,生活在地下,一般经过两、三年以上才能钻出泥土,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蝉在夏天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大多数动物因为天气炎热而无精打采,只有蝉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一天到晚叫个不停。有树木的地方就有蝉,越是烈日当头,蝉的叫声越猛烈,声嘶力竭,不依不饶,大概是它们在地下煎熬的时间太久了的缘故吧。在古诗词对夏日的描写中,关于蝉的诗句,衬托出了夏天特有的景致。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就是如此。在古代诗人笔下,蝉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高尚品质。说实话,在看到这些诗词之前,是怎么也不能把叫声嘈嘈、面貌奇怪的蝉和人格的纯洁联系到一起的。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经常会用“梅、兰、竹、菊”这些给人以美感的花草、植物来以物喻人,分别形容人的傲骨、清幽、坚韧与淡泊,此外还有纯洁的荷(莲),还有洁白的雪,用来形容人格的清清白白。古代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蝉一个寓意深刻的意象。比较有名的以蝉喻人的古代诗作有三篇:一是骆宾王的《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还有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再有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蝉面临的困难环境,表达诗人自身的失意与冷落;用蝉的高声歌唱,形容自身的清白与高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诗中就已经以“蝉”喻义了。他在诗作《卜居》中说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说的是楚国国君是非颠倒,把微不足道的事情看得很重,而不把举足轻重的事情放在心上。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到:“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以蝉出于污泥,而能脱离污秽,来赞美屈原的品格可以和日月争辉。和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蝉,在古代诗词中的喻义是美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局却是悲惨的。现在,一提到蝉,估计大多数人应该不会立即想到古诗词中的优美诗句,不会想到骆宾王、屈原等在诗词中赋予蝉的美好意象,而是首先想到饭桌上一道很普遍的菜肴——炸金蝉。金蝉就是知了猴,营养价值很高,是现在人们比较青睐的高蛋白、低脂肪、天然无公害食品。有研究表明,刚出土的知了猴含蛋白质58.58%,脂肪含量只有10.23%。也正因为如此,捕捉金蝉才有利可图,才对人类有了巨大的诱惑,近年来知了猴受到了大规模地捕捉,它们大多刚出土还没有见到阳光就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虽然蝉还谈不上是保护昆虫,但还是要减少无休止的捕捉,让它们能够在阳光下亮一亮歌喉,过一个昆虫应有的完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