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透析预后与实践方式研究(POPPS)的结果来看,约42%的透析患者被中至重度的皮肤瘙痒症困扰,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及自杀倾向。
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尿*症瘙痒症已成为肾脏病专科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该文中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尿*症瘙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可能有效的治疗措施。
一、尿*症瘙痒症的诊断
尿*症瘙痒症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其中以背部、四肢、胸部和头部为常见,瘙痒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时间不等,症状较轻者可间歇发作,每次持续若干分钟,而症状较重者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夜间该症状往往最为明显。目前,国际上对尿*症瘙痒症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
国内大多数人认为尿*症期如果存在皮肤瘙痒即可以诊断为尿*症瘙痒症,它包含以下两层含义:(1)尿*症诊断明确;(2)伴有皮肤瘙痒。国际上釆用的尿*症瘙痒症诊断标准如下:(1)尿*症期患者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皮肤瘙痒;(2)2周内至少有3d出现瘙痒,并且每天瘙痒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影响了患者生活;(3)以一种特定模式出现的皮肤瘙痒,持续6个月以上。可见,国际上釆用的诊断标准似乎更为复杂和严格。
二、尿*症瘙痒症的发病机制
尿*症瘙痒症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尿*症因素与非尿*症因素。尿*症性危险因素包括高钙高磷、高水平维生素A、周围神经病变、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尤进等;非尿*症因素主要涉及干燥症、透析相关因素和生活习惯等;免疫炎症假说和阿片类物质假说是近几年提出的发病机制。
(一)免疫炎症假说
该假说认为,尿*症皮肤瘙痒是一种系统性炎症反应,而非局部皮肤疾病。研究表明,尿*症瘙痒症患者CD4+Th1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导致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Y-干扰素等水平均高于无瘙痒症的尿*症患者。
C反应蛋白是人体重要的急性时相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其血浆浓度在急性炎症的早期可急剧升高十佘倍至上百倍,并且慢性炎症时也明显上升,是判断炎症反应敏感的指标,因此,尿*症瘙痒症与炎症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Fallahzadeh等最近的研究发现,瘙痒症的血液透析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显著高于无瘙痒症的患者,而两组间IL-4(Th2细胞因子)水平却没有差异。该研究第一次指出了IL-2在尿*症瘙痒症中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支持尿*症瘙痒症Th1细胞过度活化的观点。
(二)阿片类物质假说
阿片类物质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尿*症瘙痒症与机体皮肤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阿片类受体过度表达有关,这是内源性阿片系统的紊乱引起的。
尿*症患者血清中P-内啡肽/强啡肽比值的升高可导致p-受体的过度激活,同时伴随K-受体的下调。临床研究发现,K-受体激动剂纳呋拉啡和受体拮抗剂纳曲酮可改善血透患者的瘙痒症状,这也进一步证实阿片类物质在瘙痒症的发生中可能发挥了作用。
(三)皮肤干燥症
皮肤干燥是尿*症患者皮肤病变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患者皮脂腺和汗腺的萎缩、外分泌功能障碍、皮肤角质层的pH值升高以及表皮中维生素A浓度升高等都是相关诱因。
目前已证实,尿*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皮肤干燥患病率高于正常人,且干燥范围和程度比正常人严重,而瘙痒患者的皮肤干燥则更加突出。
(四)血浆组胺水平
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胺是最早发现的瘙痒介质之一。组胺具有强烈的药物活性,可以引起皮肤和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活动增强等,同时,组胺还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瘙痒和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组胺通过肾脏排泄,尿*症患者体内则出现组胺积聚。
另外,在正常机体,血浆中组胺很快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失活,而尿*症患者由于微血管受损导致组胺失活发生障碍,从而造成血浆组胺浓度进一步升高,引起皮肤瘙痒。
(五)高血磷和高血钙
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磷水平从慢性肾脏病3期即呈逐渐上升趋势,期开始显著增高。在我国,超过半数以上的透析患者血磷是明显增高的。而D0PPS在7个国家例患者中的研究发现,高血磷和高血钙与尿*症瘙痒的发生直接相关,并且血磷水平越高,尿*症皮肤瘙痒的发生几率越高。
因此,对尿*症患者要特别重视高血磷和高血钙的防治,包括及时使用磷结合剂,进行有效和充分的透析治疗,并注意对此类患者进行钙、磷和甲状旁腺素等指标的监测。
(六)透析与尿*症瘙痒症
透析与尿*症瘙痒症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一方面透析可以是引起瘙痒症的原因:血液透析溶质的清除方式以弥散为主,对中、大分子*素清除率较低,长期透析患者的中、大分子*素更易在体内蓄积从而导致或加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瘙痒,这也解释了Duque等的研究,他们发现尿*症瘙痒症在高Kt/V值患者中更常见;同时透析还增加了患者与致瘙痒物质接触,如血液透析时抗凝用的肝素、软化透析管路的增塑剂、消*透析器和管路所使用的环氧乙烷等均可刺激肥大细胞增殖及脱颗粒,使血中组胺浓度进一步增加,提高了瘙痒症的发生几率。
另一方面,临床实践提示:利用有效的透析模式并通过充分透析增加中、大分子*素的清除水平能够明显缓解尿*症瘙痒症。
三、尿*症瘙痒症的治疗进展
尿*症瘙痒症由多种因素引起,确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因而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除了肾移植有明确治疗效果外,其它所有治疗的效果只是部分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光疗法,窄谱UVB紫外线照射疗法等,基本上没有副作用,可以作为尿*症瘙痒症特别是药物治疗后无效者的选择。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是否可作为尿*症瘙痒症的一种治疗方法争议已久,尽管临床研究证实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能明显改善尿*症患者的瘙痒,但由于甲状旁腺素与瘙痒症之间缺乏直接相关的证据,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并未作为尿*症皮肤瘙痒的常规治疗方法。以下我们重点讨论三个方面的治疗进展:
(一)改善透析技术
尽管部分专家认为微炎症状态可能是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之一,透析可能加重患者体内的微炎症状态,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尿*症瘙痒症的发生率却在逐渐下降,这可能还是与透析技术不断提高以及生物相容性膜的使用有关。
因此改善尿*症瘙痒症的第一步仍然是提高透析治疗的有效性、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提高患者营养状态。Lin等证明,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膜的透析器能够有效缓解尿*症患者瘙痒的程度,因为与其它高通量透析膜相比,PMMA膜的强大吸附功能可以清除更多的细胞因子。
(二)局部外用药物
目前治疗尿*症瘙痒症的局部外用药物主要包括皮肤润滑剂、辣椒辣素乳膏、他克莫司软膏和普莫卡因洗液等,其中皮肤润滑剂为最常用药物。由于皮肤干燥与尿*症瘙痒症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很多研究认为润滑剂应该作为治疗尿*症瘙痒症的一线药物。
皮肤润滑剂不仅具有再水化和阻止水分蒸发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降低皮肤内神经末梢对冷、热或烧灼感的敏感性来减轻瘙痒症状。
(三)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抗组胺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治疗尿*症瘙痒症的口服药物,如扑尔敏、酮替芬、西替利嗪等,但其止痒作用有限,对顽固性瘙痒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2.加巴喷丁:加巴喷丁是一种7-氨基丁酸类似物,具有抗惊厥作用,它在治疗神经痛尤其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得到肯定。由于神经痛和尿*症瘙痒症的神经病理机制相同,因此,有的学者在治疗顽固性尿*症瘙痒症时使用了加巴喷丁。
Gunal等首先注意到在尿*症瘙痒症患者治疗神经痛时使用加巴喷丁,不仅神经痛得到了缓解,而且尿*症患者的瘙痒亦得到了明显缓解。
于是他们做了一项双盲使用安慰剂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令人欣喜,参与加巴喷丁治疗的尿*症患者瘙痒症状明显缓解,并且没有一例患者由于药物副作用退出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加巴喷丁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在尿*症透析患者它的半衰期延长,使用时剂量必须调整。
临床上,患者可在每次透析治疗后口服~mg(起始剂量mg)的加巴喷丁,可以有效减轻瘙痒症状。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性方面,包括头晕、嗜睡,有时也有疲劳和恶心等副作用。
3.阿片受体靶向治疗:阿片类受体拮抗剂纳曲酮(naltrexone)用于透析患者瘙痒症的治疗起源于一例病案报道,Anderson等报道一例尿*症患者使用纳曲酮后成功治疗了顽固性尿*症瘙痒症,但此后鲜有纳曲酮治疗尿*症瘙痒症的报道。
后来,Legroux-Crespel等用纳洛酮和氯雷他定做了一项比较研究,结果证明纳曲酮的治疗效果与耐受性均不佳,他们还是建议纳曲酮仅能作为二线药物来使用。
然而,最近阿片类K-受体激动剂纳呋拉啡(nalfurafine)的应用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