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通路选择须谨慎
从目前的国际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来看,血液透析通路的选择顺序是:自体瘘优于人工血管通路优于透析管。自体瘘的患者要占到8成以上,人工血管瘘的病人要占到1成以上,透析管的患者要在1成以下。但我国目前现状是,医院用自体瘘和透析管的患者各占5成,很多透析室几乎没有使用人工血管瘘的患者。除了价格因素外,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能做人工血管瘘的医生,同时,医患不了解人工血管瘘的优势,也没有意识到透析管的远期风险(如感染、透析质量降低、血栓、中心静脉狭窄等)。人工血管具有自身优势人工血管瘘,是通过手术把一根人工血管埋入体内,一端连接在动脉上,一段连接在静脉上。最终扎针的瘘管是一根类似于软塑料的人造血管。人工血管瘘通常做在前臂,但是也有很多其他位置可以做瘘。自体瘘和人工血管瘘在手术完成后都是完全埋在体内,但透析导管不同,它在皮肤外面有两个接头,一般红色的接头负责把血液引出来,蓝色的接头负责回输血液。即使不透析,患者在体表也会有“异物”,不仅不美观,而且患者不能洗澡,活动也不便,同时还容易发生血栓、感染等并发症。人工血管瘘的优点在于:能穿刺的地方多;由于血管比较硬和粗,穿刺起来比较容易;成熟时间短,有些新型血管甚至可以做完手术马上应用;人工血管瘘流量大,透析质量较高等;同时,人工血管瘘的中心静脉狭窄(一种难治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下降。因此,人工血管瘘是自体瘘的重要补充,是避免长期透析管置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内瘘手术应优先进行在需要紧急透析的时候,透析管能够“即插即用”,同时由于置入透析管的操作对比“做瘘”的手术来说,相对容易,因此,当患者病情很重,无法接受手术的时候,仍需要选择透析管作为透析通路。但是,如果患者需要长期透析,在胳膊或者腿上的血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考虑建立内瘘来完成透析。总结一句话:“能做瘘尽量做瘘,特别着急或者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再选择透析管透析”。对于已放置临时透析用插管的患者,如肾功能近期预计无法改善,应尽快实施内瘘手术。对于肾功能已经恶化,但尚能维持一定的尿量,钾离子正常或稍高,无心衰,或没有无法控制的高血压的患者,应优先行内瘘手术。待内瘘成熟后,再行血液透析。透析通路的建立和良好的维护是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责任。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也应共同学习各种通路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通路,以维持足够的血流量,充分进行血液净化。一个瘘要想用得好,用得久,可以说需要“三分做,七分养”。也就是说,医生做好一个内瘘,仅仅完成了内瘘使用最初的工作,而这条重要“生命线”的大部分的维护保养还需要患者、患者家属以及透析室的医护人员来完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