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朱倩莺,是在浙江大医院肾内科的血透室外,她刚做完一次血液透析,坐在一张病床上,状态不大好,面色发白且青,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看得出她难受。
肾内科主任胡颖几次叫朱倩莺躺下来休息一下,都被拒绝了:“不用,我坐一下就好了。”
坐了几分钟,喘息未定,她就问我,“你要问我什么?”
“你休息一下再说吧?”
“不用,你说。”她不想耽误我时间。
旁边的护士一边忙碌着一边搭话:“朱阿姨真是值得好好写一写,她坚持做血透二十多年,内心真是非常的强大!她一边透析一边还要一个人养小孩嘞!”
朱倩莺:一定要活下去
年的时候,朱倩莺44岁,已经经历了一段非常暗淡的人生:93年离婚;95年弟弟因为癌症去世,97年妈妈因为癌症去世。
接二连三的打击与操劳,让朱倩莺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
“开始是尿路感染,我没坚持吃药,后来慢性肾炎,我又拖了一下。那几年累,我要上班,还要管我女儿,还要照顾我妈妈,里里外外就我一个人操持。”
朱倩莺那时候是杭州一所小学的财务兼代课老师,直到校长发现朱倩莺的脚肿的不像样,医院看一下,她才去浙大二院看了一下。医院,当时的主任就要求朱倩莺留下住院,7月7日入院后,病危通知书直接寄到了学校里。
“医生说我是尿*症,很严重,那个时候谁能想到尿*症能活这么久,等于就是判我死刑了,我听了哭都哭了好几次。我女儿那时候才15岁上初中,她爸爸已重新结婚生子了,我要是死了,她外婆也不在了,她怎么办。”
朱倩莺下定决心,要为女儿坚持活下去,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活下去,把女儿抚养成人。
胡颖:尿*症患者每喝一口水,
都要精心计算
胡颖主任给我普及了尿*症的知识:尿*症一般是由慢性肾衰竭引起的,所有的肾病到了终末期,殊途同归都是尿*症,肾脏失去过滤尿液的功能。
大多数尿*症患者一滴尿都排不出来。所有吃进去的水分,都会积聚在身体里,直到身体无法容纳那么多的液体,各内脏器官因过多的水分膨胀到崩溃。
“就像,人被溺在水里的感觉。”
对正常人来说是“生命之源”的水,对尿*症患者来说却是双刃剑:一方面他们无法完全离开水;一方面每一口喝下去的水,都是他们痛苦的负担。
支持尿*症患者生存的,常用的方法就是做血液透析,2-3天一次,把浑身的血液用血透机过滤一遍,滤掉水分和*素,患者才能继续生活。简单理解,尿*症患者等于要憋2-3天才能通过机器小便一次。
“但血透也不是可以无限排出水分的,血容量进出量变化太大的话,病人会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病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就是两次血透之间的体重差,最好不要超过病人体重的5%。”
每个尿*症患者每次做血透前,都必须用这台体重仪先称体重。血透后也要称,看自己减轻的体重。
比如40公斤体重的病人,他在两次血透间体重增长最好不要超过2公斤。
2公斤,只不过约等于毫升水,正常人一天摄入的水分一般就在毫升左右,尿*症病人要把这个量匀到两天里,有时候是三天。
“尿*症病人光吃吃饭菜,水分就要达标了,他们是没有空口喝水的机会的。食物也要尽量吃干的,所以对水的渴望,是所有尿*症病人的渴望。长期这样,很多病人就会受不了,控制不住自己要喝水,但是嘴巴管不牢的病人的生存期就很差。”
长期“节水”恐怕比长期“节食”还难受。在胡颖主任眼里,朱倩莺是个奇迹。胡主任刚到浙二还是个小医生的时候,就在血透室碰到过朱倩莺,如今,那一批病人还在世的没几个了。
“20多年,每周3次血透,每次4个小时,一次都不能拉下,平时一口水都不能多喝,要严格遵守食物限制,还要时刻注意血压、各种电解质的控制平衡等等。凡是能这么长时间坚持做血透活下来的人,都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无比坚毅的品质和克制力,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有极好的医从性。”
朱倩莺:我没人照顾,只能选择坚强
“尿*症病人尽量不能喝水,那你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我问朱倩莺。
“弄块冰块,嘴巴实在干的时候,在嘴里含一含,感觉口腔湿润了,就再吐出来,”朱倩莺现在说起来已经轻描淡写,“平时稀饭、菜汤都不吃的。夏天能通过出汗排出点水分,好一点,可以多喝一点水;冬天没办法,冬天只能是熬住嘴巴,那就只能靠毅力。”
20多年前的朱倩莺,只有一个信念,要活下去,要把小孩抚养成人。
医院做血透,她就自己骑自行车去,但有尿*症的人没力气,她有时候骑一段路就头晕眼花,她就把自行车往马路旁边一甩,招一辆三轮车(那时候杭州还有三轮车)医院去。
刚开始做血透的时候,尿*症病人还没耐受,会有头晕、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做完后不休息是很难受的,但朱倩莺没法子休息。她回到家躺一两个小时后,还要撑起来,给女儿买菜烧饭,打扫家里卫生。
“我自己不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做家务都像常人一样做的。我没人照顾的,只能选择坚强。”
纵然这样,朱倩莺还是觉得对不起女儿,因为自己的病,她能照顾好女儿的日常生活起居已属勉强,实在无暇再顾及女儿的学业,她觉得因此女儿的读书成绩不是很好。
“我妈妈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她尽量想表现得和其他家长一样,不想给我增加心理负担。她那时给我感觉,就好像做血透是去上班一样,每次固定时间出去,回来,仅此而已,所以我那时候没有太多不幸的感觉。”朱倩莺的女儿跟我说。
这样的日子大约过了四五年,朱倩莺的心态、情绪反而越来越好,越来越放松。她认为一开始的几年才是最难熬的。
“你说我是幸,还是不幸?如果我没有必须承担的负担,我可能也活不到今天。”
“你问我还有没有当年的病友?这些年,我看到走了的病友有好几十个了。现在这里的都是新病人,我都不认识了。”
胡颖:尿*症太考验人
尿*症病人去世,大多因为心衰、脑溢血、感染。
“心脏在不做血透的日子因过多水分胀得很大,做血透时又缩回去,不断的膨胀收缩,心功能就会变得很差,容易猝死;血透过程中要用抗凝药,所以有出血风险;另外这些病人抵抗力都非常差,万一有个感冒、肺炎什么的感染,不容易好。”胡颖主任解释。
尿*症无期限的考验病人和家属的忍耐能力,这些年,胡颖已经看了太多血透室里的悲欢离合:
“尿*症病人要长期血透,工作能力大多下降,身上还有尿素的难闻气味,还要专门花时间精力照顾接送他,有些家属就会嫌弃。”
家里嫌弃的,一般生存期都很短,有的病人一两年就没了。有些年纪大的病人,家属直接就不愿意送他来血透。这类病人不血透的话,一般一个星期肯定就没了。
也有自己不想活了的。
有位90多岁的老爷子,夫妻两个都有尿*症,老伴去世后,老爷子一个人,女儿也不在身边,他觉得人生再活下去也没意义了,何必还要受苦,就在家自己剪断了血透的管子。
“我们今天又叫了,也就是说有病人需要心肺复苏抢救,”胡主任轻叹了一口气,“有个病人受不了苛刻的饮食要求,趁着老婆不注意,溜下楼去吃油条豆腐脑,吃完就昏过去了。他体内水分太多了,体重重了太多了。他家里人把他送来抢救,他自己是不想活了,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活着还有啥意思。”
当然,像朱倩莺这样积极治疗的病人也有很多。每天,当胡颖看到血透后的病人医院,看到他们互相微笑着、鼓励着、甚至和她聊起八卦,她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朱倩莺:我希望再活10年
不想做血透,想自由的喝水,尿*症患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肾移植。朱倩莺不是没想过,也去排过队,但等肾的人永远比捐肾的人多得多,且需要准备一大笔移植的钱,移植后还要吃抗排异的药,药比血透还贵。
单枪匹马生活已是不易的朱倩莺,也就不指望肾移植这条路了,后来等年纪大起来,就更淡了这份念想。
今年朱倩莺65岁,女儿工作出嫁了,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外孙,外孙今年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
“现在我苦头算熬过来了,”朱倩莺又第几千次的躺到病床上做血透,脸上安详带笑,“我想争取再活个10年,我现在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要给他们管管孩子。”
“我妈也跟我讲过,想陪伴我们时间能再长一点。我自己有了小孩后就特别有感触,人在感情上都是有依赖的,我其实感情上挺依赖她的。我跟她讲,你就自己身体管牢,其它不用你管,但老人还是比较操心,去医院做血透,已经很累了,还要去旁边菜场拎点菜回来,说比我们滨江的要便宜,”朱倩莺的女儿轻声细语的跟我讲电话,
“她说,她还想看到我的小孩上小学。”
去年,浙大二院肾内科医护人员特意为朱倩莺买了鲜花和蛋糕,庆祝她血透20周年,并鼓励她继续加油。
我问朱倩莺,对她的病友,她有什么想说的吗?
她想了一想,讲:
“首先,医院看,不要拖。然后,人要活着,一定要自己有信念的,自己放弃了就没了。要坚持到底。”
现在,随着尿*症血透费用被纳入医保,治疗方案、血透机器越来越先进,尿*症患者的经济负担已逐渐减轻,治疗体验也比以前好很多了。
祝朱阿姨继续坚持,长命百岁,看着外孙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
胡颖
胡颖,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浙大二院肾内科主任。浙江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透析移植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康复协会肾脏病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透析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地区肾脏病协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
擅长肾小球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病,急慢性肾功能擅长衰竭的综合治疗。
名医门诊(解放路院区):周一上午,周四全天,周五下午
文/“记者大脸猫”主笔谢谨忆
编辑监制/皮皮鲁西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