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会出现蛋白尿,尿蛋白总是不能转阴,长期下去又会损伤肾功能,导致慢性肾衰竭,甚至有可能让原本肾功能完全正常的肾脏疾病逐渐发展成尿*症。研究发现,尿蛋白越高及持续时间越长,肾病就更容易发展成尿*症。分别以“少量蛋白尿”、“中等量蛋白尿”及“大量蛋白尿”作为尿蛋白多少的三个层次,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别对应于“<1.0克”、“介于1.0到3.5之间”及“≥3.5克”,而其尿常规中尿蛋白有加号(+)可以是1+、2+、3+及4+。经规范治疗与科学管理之后,如若能将尿蛋白尽快转阴,那么将来就可以不担心尿*症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尿蛋白仍未转阴的肾病朋友还担心尿*症吗?或许与如下这5种情况有关,可逐一解决。1.肾病诊断有误笔者经常遇到这样咨询病情“尿蛋白3+,如何治疗?”,这真不好直接作答。这是因为,尿蛋白升高只是某种肾病的表现,它并不是诊断名称,在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因此,需要对所患疾病明确诊断为何种肾病之后才能谈如何治疗的问题。一般来说,肾脏疾病的诊断,可分为病因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功能诊断、分期诊断及并发病诊断等。当然了,并不是每一位肾病患者都需要给出这么多的诊断。比如“狼疮肾”这一疾病,完整的诊断应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诊断)、狼疮性肾炎活动期(肾病综合征型)(临床诊断)、Ⅴ型狼疮(病理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功能诊断)、慢性肾脏病2期(分期诊断)、肾性高血压(并发病诊断)。更多肾病并不需要这么多诊断,如肾病综合征,若能作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急性肾损伤,也算是完整的诊断了,也可以仅作出“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其中就包括病因、临床与病理诊断。这就需要通过对患者详细进行病史采集、查体及全面化验检查等,才能作出明确诊断,不至于错诊或误诊,并为下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打好基础。如若诊断有误,当然谈不上让尿蛋白转阴这一疗效。2.药物没有选对诊断明确了,接着就是制定具体治疗方案与选择哪种药物,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生育状况、尿蛋白量(少量、中等量或大量)、所患肾病、目前肾功能情况、是否合并感染性疾病及其它并发症或合并症、既往曾经使用过何种药物及疗效如何等等,都是下一步如何用药的参考依据。沙坦类药物、普利类药物、列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雷公藤多甙片、糖皮质激素、他克莫司、来氟米特、吗替麦考酚酯、利妥昔单抗及中药等等都是备选药物,还可以选择如上几种药物联合使用,降蛋白效果会更好。这就需要医生精准把握病情,并选对药物。否则,如何谈论降蛋白效果。3.用药时间不够诊断也明确了,药物也选对了,可有些肾病患者降蛋白效果就是不太好,之后又“过早”更换药物与治疗方案,往往导致许多药物都是“无效”的。这就是尿蛋白难降或未转阴的另一个原因,即用药时间不够。比如,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降低尿蛋白效果至少需要足量使用达4周以上,或需6-8周或更长时间。也就是说,仅使用不足4周时间未能让尿蛋白转阴,也不能说明该药就是无效的。再比如,使用他克莫司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降低尿蛋白的效果至少需要观察2周以上,或4-6周才可能逐渐起效。也就是说,2-4周以内未起病也不能说是无效的。再比如,使用沙坦类药物降低IgA肾病患者的少量或中等量蛋白尿,仅服用1-2个时间,大多看不到明显疗效,通常需要更长时间的使用与观察。等等,要想尿蛋白转阴,用药时间一定要足够长。4.未治伴随疾病尿蛋白总是不能转阴,肾病朋友还得看看是否有伴随疾病且未采取有效措施,即需要“搬掉”挡在前面的“绊脚石”。最常见的就是感染,有的是可见的感染(显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有的则是看不见的感染(隐性感染),如口腔感染与妇科感染。这都需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感染控制或治愈。其它伴随疾病还包括血栓与栓塞性疾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及高血压等,都需要同时或先后用药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让尿蛋白尽快转阴。5.生活上未配合在用药治疗的同时,患者天天还在大鱼大肉,饮食完全没有禁忌;或者已经超重患者的体重还在增加;或者患者在治疗期间根本没有好好休息,工作与学习仍很劳累;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治疗效果与尿蛋白转阴。尿蛋白难降或仍未转阴的肾病患者,还在担心尿*症吗?或许与如上五种情况有关,弄清楚具体病情后,完全可以逐一解决。点击下面标题继续阅读
血肌酐升高后,肾友饮食需要调整,记住5点,吃起来才放心!
血肌酐/肾衰竭/肾萎缩与尿*症,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部分肾病综合征的诊治已迈入不穿刺也可不用激素的3.0时代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