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脑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胃肠病漫话之一
TUhjnbcbe - 2021/5/19 17:50:00
呕吐、干呕、哕逆、蓄饮、反胃、噎膈的治法呕吐呕吐是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但不要一见到呕吐症状就用止吐药来处理,因为有些呕吐,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呕除病邪的本能。譬如我们有事饮食不注意,吃了一些霉烂或有*的食物,或贪食过量,胃中饱胀不安,都会引起呕吐。这样得呕吐,能排除胃中得瘀积和*素,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是非常有益处得。正因如此,所以在某些情况下,还要人为得造成呕吐,这就是中医临床治病八法之一的吐法。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呕吐不能排除病邪,又不能自己制止,频频发作,以致妨碍进食,或者出现其它不适的症状,这就是病态,就必须给予治疗。
  祖国医学中止呕的药物是很多的,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简单的如下。
  1.生姜、半夏
  这是治呕吐用的最广泛的两味药。我国有名的古代内科专著《金匮要略》中有这样的记载:“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这里的“诸”,是指一般情况下的意思,“谷不得下”,就是影响进食。呕吐既然影响进食,就不能听之任之,非治疗不可了。小半夏汤是半夏和生姜两味药物所组成,这就说明半夏和生姜是止呕的常用药。临床处方,也常常是见到呕吐就加入生姜、半夏。
  半夏配生姜之所以能治呕吐,是因为二药能把胃的上冲之气降下去,把胃的痉挛之性缓解开,这叫降胃和逆止呕。但是这两味药都是温性的药物,最适用于胃中偏寒的呕吐,而临床所见到的呕吐症,病机是多样的,并不一定都是胃中寒,因此要用生姜、半夏治疗“诸”呕吐,在配伍方面,还有其各不同的“诸”法在。
  譬如《寿世保元》这部书上有一个治热吐的方子,是:
  半夏(姜制)6克 干葛6克 青竹茹12克 甘草2.5克 加入大枣 生姜水煎服。(剂量是据临床经验改现代剂量,以下同)
  这个方子,实际是小半夏汤加入干葛、竹茹两味凉性药和大枣所组成,因为加了凉性药,也就适用于热性呕吐了。
  半夏和生姜,如果配伍得法,固然可以治疗热性呕吐,但是热性呕吐还有更简便的小方效方,就是一味芦根。
  2.芦根
  芦根,就是芦苇的地下横根,是治疗热性呕吐的特效药,而且药源普遍,各地的下洼水潦之处都有。热吐的特点,除了小便赤*、口粘口渴以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手脚心发热。即使在别的症状看不出是热的情况下,如果这个病人的手足心比一般的正常人为热,这个热吐的诊断便基本是可靠的。
  治疗呕吐一般不用带油性的药品,象栝蒌仁、桃仁、莱菔子、苏子等。在寒性呕吐中用了这些药,问题不大;而在热性呕吐中那就一定不要用。因为热吐需要清凉泻热,而油腻之品却壅气助热,所以属于禁忌之列。
  芦根性寒味甘,能清肺胃之虚热,止呕吐而不燥。《金匮玉函经》有这样一段记载:“治五噎、吐逆、心隔气滞烦闷,芦根五钱,煮汁饮。”呕吐兼见烦闷,呕吐之后又消除不了烦闷,这就是热吐。
  热吐在暑热季节发生的比较多,有的热吐用中西止吐药物都效果不大,但用芦根煎饮,却能很快就好了。他它不但效果快,而且不花钱,又气味清淡,人人能服,真算是热呕的圣药。
  3.苏叶、*连
  苏叶、*连,主治湿热呕吐,什么样的呕吐叫湿热呕吐?顾名思义,“湿热”是又湿又热,患者必舌苔又*又粘腻,或者呕吐酸苦粘液。这样的呕吐,常见于又慢性胃炎的患者,治疗时可用二陈汤加入苏叶和*连。二陈汤是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四味药再加入生姜煎服。这是一个除痰的方剂,方中包括小半夏汤在内,可以治痰多的呕吐。但若用以治湿热呕吐,因为它燥湿清热的力量不大,也就达不到止呕的效果,因此方中还是要加入*连、苏叶,因为*连能清热,又能燥湿,苏叶能降气,又能止呕,所以效果更好。 苏叶、*连加入二陈汤内,苏叶一般可用10-15克,*连可用5-9克。但湿热如果仅限于胃上口,没有大量的酸苦之水,却呕吐频繁,又呕不出什么时,只用少量的苏叶、*连,不加入其它的药物,效果也很好。
  邻人王某,男,50多岁,农民。偶尔似觉感冒,但没有明显的寒热症状,却频频作呕,又呕不出什么,从早至午,几天休止,非常苦恼,求治于余,经诊查后,既不是寒吐,也不是单纯的热吐,舌苔微*薄腻。既诊断为湿热呕吐,用*连1.5克,苏叶1克,水煎服。
  病人第二天来诉,此药服下之后,胸中觉得十分拘紧,象有人用手大力抓住一般,想有意的试呕吐也不能了。自后再未服其它药物,呕吐也未发作。
  苏叶、*连止呕方,来源于薛生白的《湿热条辩》,其方是*连三五分,苏叶二三分,煎服。治湿热证“呕哕不止,昼夜不差”。“三五分”“二三分”合一克左右,这样的小方,为什么能治呕哕不止这样的重病?说起来也真有趣味,不要看他昼夜呕哕不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重病,只不过是胃上口有点湿热,湿热刺激,才引起呕吐,而呕吐却排不除掉这样的湿热,所以才昼夜不止。用少量的*连、苏叶,清除掉局部的湿热,不再刺激,也就不呕吐了。
  苏叶、*连有这样的止呕效果,所以有人治孕妇呕吐,也加入这两味药。但要知道,所有的止呕药物都有针对性,苏叶、*连同样也不能随便乱用。
  4.伏龙肝
  伏龙肝俗名灶心土,是农村中烧杂草的炉灶底下年久烧成的红褐色土块。不要看不起这样的干巴泥块,它本性沉重,性能下降,气香性温,暖脾温胃,在胃气太虚,水药不受,别药入口既吐的情况下,用伏龙肝有立竿见影的疗效。
  年的一个夏天,余由家中返回诊所,一路上经过炎热太阳的暴晒和强烈耀眼的阳光的照射,乍一进所,觉得屋子甚暗。忽闻室内有呻吟声,定睛细看才看出是本所会计员张某。原来他患有急性胃肠炎,剧吐剧泻一昼夜,已严重脱水。我看了以后说,我用点药看看。所内另一西医因为服药既吐,主张停用一切药物,让胃休息,听其自然恢复。我觉得西药不行,还有中药,大方不行还有偏方。便到邻家,从土灶里抠取灶心土一块,有小鸡蛋大小,放在碗内捣碎,冲入开水,搅了几下,等粗渣沉淀后,将带土*色混水,倾入另一碗中,乘温喝下。
  一大碗*混水,病人一口气喝下,竟未再吐。病愈后,患者追述说:“那药真香”。伏龙肝味香,正常人是体会不到的,这只有在胃气大虚的情况下,才能觉出味香。中医讲“香入脾”,这证明两点:一是脾胃之气太虚,二是药极对证。
  由于伏龙肝能镇吐,所以临床对于一些艰于服药的人,怕服药引起呕吐,常常先用伏龙肝煎水,再用此水煎药,往往可以避免服药后引起呕吐。
  综合以上所述,常用的止吐药可以分为4组:
  (1)半夏、生姜:适合于胃中偏寒的呕吐,尤其是生姜一味,就是止呕的特效药,如《食医心镜》记载:治呕吐不止,用生姜60克,加醋,用银器煎,连渣服下。
  (2)苏叶、*连:适合于湿热呕吐。尤其是苏叶一味,就能治干哕。《千金方》载:卒哕不止,香苏浓煮,服三升。
  (3)芦根 治热吐。
  (4)伏龙肝 治胃虚水药俱不能受之吐。
  以上诸药,都是以止呕吐为目的,但呕吐毕竟是现象,而不是疾病的本质。有些病,呕吐就是主症,呕止了,也就是病好了。但是还有一些疾病,光治呕吐是不行的,还要找一找所致呕吐的原发病。譬如肠梗阻、尿*症、脑病等,这些病出现呕吐,只是主病中的一个次要症状,主病好了,呕吐也就停止了。因此,临床见到呕吐,不能都以单纯止吐为目标,用药不效,还要考虑其它一些原因,医院,以防止耽误病情。
  干呕、哕逆
  在医学术语上,干呕和呕吐是有差别:呕吐是指有呕出物说的,如能呕出食物、脓血、粪块、蛔虫等,都叫呕吐;如果患者只有呕的形态,也发出呕的声音,却呕不出什么来,或者有,也只是一些涎沫,这便叫作干呕。干呕能呕出涎沫的,多是胃中有痰饮,治疗时要温胃,促使痰饮消散;连涎沫也没有的,治疗时要和治哕逆(俗称打呃忒)相同。所以,本节把干呕和哕逆合并讨论。
  1.干呕吐涎沫
  涎沫是胃中的水液,不能充分吸收,以致随着干呕而呕出。水液不能被吸收,大都由于胃寒,所以吐涎沫一般是采用暖胃药。但是临床所见,吐出的涎沫也有不同。有的是水饮清稀,不粘不稠;有的是满口粘液丝,掣不断,吐不掉,也吐不完。前者寒而清,应当用温性药把寒饮运化开,以干姜为主药,如半夏、干姜就是。后者寒而浊,应当用温性药把寒饮降下去,以吴茱芋为主药,如吴茱芋汤就是。
  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
  半夏、干姜各等份,水煎服。
  本方就是小半夏汤把生姜换成干姜。生姜止呕的效果好,干姜温化水饮的力量大,所以干姜并呕出清稀水液的,本方效果好。
  吴茱芋汤(《金匮要略》)
  吴茱芋12克 人参9克 生姜18克 大枣3枚,水煎服。
  吴茱芋能温胃降浊饮,又重用生姜,止呕散水,人参、大枣,是扶助正气,增强削除痰饮的功能。
  2.干呕、哕
  干呕如果连涎沫也没有,就用不着温化水饮,只调调气就行了。实际这仅仅是胃痉挛,止住痉挛,就可以不呕,所以有时和治疗膈肌痉挛的哕逆相同。譬如《金匮要略》中的橘皮汤,橘皮15克,生姜30克,只两味药,但橘皮能调气,生姜能和胃,所以不管是干呕或者是打呃忒,本方都有效。
  但是哕逆和干呕,其病机有时并不相同,因此治哕逆除了上述的橘皮汤之外,还另外有一些专方。如《简要济众方》治寒呃,用丁香49粒,柿蒂27个,只两味药煎服。又如《沈氏良方》治寒呃,用橘皮、通草、干姜、桂心、灸甘草各等份,人参减半,将共碾成粗渣,每服12克,水煎服,这些方,都只治哕逆,不能治疗干呕。
  从上面这几个治哕逆的方子看,哕逆症的病机是属寒属热的都有,治疗的药物有的偏热,有的偏凉,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敛降与辛散合用。试看:橘皮性降,生姜性散;柿蒂收涩,丁香辛散。敛降与辛散,其作用是矛盾的,但合用起来又达到矛盾的统一,所以用于膈肌痉挛的哕逆症,一般会有良好的效果。根据这个原则,古方还有些治哕逆的单方、效方,如伏龙肝配丁香就是。此外,一些降性药,如代赭石、枇杷叶等,都可以用来治哕逆。刀豆子一味,人们都推崇为治哕逆的特效药,就是因为刀豆子性降的缘故。
  治哕逆虽然列举了以上一些简效方,但是促成哕逆的原因,也是极为复杂的,所以有时单靠以上几个方还不够,还要临症化裁,独出巧思。譬如历来医籍的记载:有活血化瘀法治愈的,有消食药治愈的,还有用通利大、小便药治愈的。总之,遇到顽固的哕逆症,还是要请教医生。
  一般来说,哕逆并不难治,但也不要太麻痹大意。中国古代医书《内经》就有“病深着,其声哕”的告诫。的确,哕逆有的是在病情加重的危险期出现,所以重病人出现哕,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过于麻痹。
  蓄饮
  蓄饮也叫蓄水,它是胃里的水,没有很好的被吸收,又没有呕吐出来,以致停蓄在胃内所形成。蓄饮不一定都出现呕吐,但呕吐常常是蓄饮的特征之一。上面讲过吐涎沫,涎沫就是水饮,但不是蓄饮,水饮蓄起来,症状就变了。
  凡呕吐一症,如果胃脘部按之似痞硬,或口干口渴,或头晕眼花,或心慌心跳(痞、渴、眩、悸),就大都是蓄饮所致。在中医术语中,痞硬叫做水饮结聚;渴叫做水饮阻碍,正津不能输布;眩晕叫做水饮阻碍,清阳不能上升;心慌心跳叫做水饮凌心。蓄饮的形成,实际上是胃脘部或上消化道有炎症并且伴有炎症渗出物,这在祖国医学解释为“脾不散精,水停为痰”。也就是说,胃吸收水液的功能差,而且不断的渗出,逐渐积蓄而成痰成饮。
  蓄饮的呕吐,一般是呕痰呕水,不常呕食,而且也不是天天呕,而是呕出一些宿痰宿水之后,再经过一段时间,又蓄到一定程度,再重新呕吐。这样的呕吐,容易使人和其它原因所致的“反胃”-—如癌瘤等相混淆,往往抓不住病因,掌握不了重点,以致药不对症,缠绵难愈。因此还要掌握痰饮呕吐和其它原因的“反胃”之间的鉴别法。
  痰饮呕吐,往往在将呕的前几天,口渴贪饮,饮不解渴。这是痰饮蓄积到一定程度,影响消化道腺体分泌功能的缘故,是将要出现呕吐的先兆。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的呕吐,呕后常感到口中多少有些干渴,这是因为呕吐后会耗伤胃中的津液的缘故,即使是痰饮呕吐也罢,呕后痰饮虽然去了,津液却必受伤,所以也会有这种干渴现象。如果大量呕吐之后,口中不干不渴,象未曾呕吐一样,这也说明是蓄饮。这是痰饮未曾全部呕出来,而且呕吐之后,水饮又继续浸渍入胃的缘故。
  先渴后呕,或者呕吐之后反不渴,以及胃脘痞硬、头晕眼花、心慌心跳等症伴呕吐而出现,都证明是水饮,用前面所讲的小半夏汤止呕,再加入一味茯苓把陈旧的积水渗出,这个方子就叫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12克 生姜24克 茯苓12克
  水煎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蓄饮是很有效的。但是,有些比较顽固的蓄水证,渴而呕,呕后又渴,又饮水,又渴又呕,反复不已,这说明水饮不是呕一两次就呕尽了。水饮既然顽固难除,单靠小半夏加茯苓汤就不行了,还须要在除水的方剂中,加上能促使胃吸收水饮的药物--如白术,才能彻底的治愈。如古方中的猪苓散就是这样一张方剂。
  猪苓散方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以上共轧成细末,每次温开水冲服10-15克,每日服三次。
  以上所讲的这些治蓄饮呕吐方,都是一些常用药,简单方,平淡无奇。正是由于平淡无奇,容易被人瞧不起,致使本来不是难治的一些病,却去追求大方、怪方、贵药、怪药,结果越治越重,或弃而不治,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
  《金匮要略》“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饮者,猪苓散主之”。
  例如:某地区有个内科资料,报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好了一个诸药不效的多年的顽固性呕吐。既然说“诸药不效” “多年” “顽固”,可以想象这个患者,遭受了多少痛苦,浪费了多少药费,后来却服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好了。
  又如《新中医》年第一期载有四川唐爱之医案一则,摘录如下:“杜某,女,29岁,呕哕、呃逆已7年,近几月加重。头眩、恶心、食则呕吐食物痰涎,呃逆,胁下隐痛,牵引肩背,胸痞、脘胀、食少,便溏,四肢不温,口渴,喜热饮。痰浊上逆而呕吐,宜温中、降逆、和胃、止呕”
  不要把这个病例看的太复杂,也不要把7年顽固病得效看得太神奇,其实本案得呕吐,包括了痞、晕、呕、渴等症状,是典型的痰饮呕吐,其处方中就有小半夏加茯苓汤在内,所以取得很好得疗效。
  把一般痰饮病当做重病治,越治越重,就连清代名医叶天士也犯过这样得错误。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洞庭有一个姓金的人,患呕吐症多年,他的先人和叶天士是最要好的朋友,所以叶老给他全心全意的治疗,用了不少的人参、干姜、附子等与治蓄饮毫不相干的药,治了一年多,越治病越重。后来这病人找到徐灵胎治疗,徐灵胎看了以后说,这是蓄饮,给他开了一张处方,服下就好了。这人因此拜徐灵胎为老师,跟他学医。
  通过这一段故事,我们可以想到,有不少肠胃病呕吐,本来不是难治的,只是诊断不明确,或责任心不强,才把一些本来很容易治愈的病,当成顽固病,使病人遭受了不少痛苦。

反胃


  反胃,或称“翻胃”,或称“胃反”,都是一回事。它和蓄饮的呕吐不同,蓄饮是呕吐痰水,并且是蓄到一定程度才吐,反胃是呕吐所进的食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只要进食,就必吐出,并且必须吐尽,象是把胃反过来一样。除此之外,蓄饮呕吐,多兼有渴、痞、眩、悸等症状,而反胃没有这些症状,蓄饮由于不常呕食,且常能间歇多日不吐,饮食物一般可以少量进入大肠,所以对于大便的影响不大,而反胃则由于呕吐频繁,每日必吐,饮食不能进入大肠,就会数日或十数日、数十日大便一次,而且艰涩异常,形如羊屎,人们多认为这是胃脘干枯。
  胃反的形成,实际是胃下口--幽门梗阻,可能是炎症产物,如瘀血、稠痰,或炎症变形,如瘢痕狭窄、水肿,肿瘤或其它脏器肿瘤压迫等,此外,胃反病人往往大便干如羊屎,排便不通畅,大便不畅又反过来更使饮食不入,食入即出,形成恶性循环,也是胃反不可疏忽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大便不畅也是反胃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治疗反胃,就离不开消除梗阻和润肠通便,或止呕的同时又润滑大便等几个方面。
  1.消除梗阻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有一治反胃方:柿干三枚连蒂捣烂,酒服(*酒)甚效,切勿以别药杂进。它又引用《经验方》一段记载:有一家三代,都死于胃反病,后来到了子孙辈,得了一个秘方,用柿干和干米饭天天吃。绝对不喝稀饭,也不喝水,结果治好了。根据“绝对不喝稀饭、不喝水”,而且柿干烧灰外用能治镰疮腿,敷在舌上能治鹅口疮,内服能治大便干燥或下血,可知柿干有清热、润便、燥湿、化痰、收敛愈合溃疡面的作用。所以这样的反胃,可能是食道或胃有糜烂面,或有粘液性分泌物的缘故。
  2.止呕与润便同用
  《金匮要略》记载:“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大半夏汤是:半夏克 人参20克 白蜜克 
  用水克,加入白蜜,再用勺扬水几百遍,使水和蜜混的极匀,用此蜜水煎上面的三味药,使水减一半后,取下,分两个服。
  本方用半夏止呕,用人参养胃,并且蜜内加水,扬之几百遍,使水与蜜融合的均匀,以润肠胃,通大便。
  这就为后世治胃反病提示了治疗原则。如朱丹溪治反胃,用韭菜捣汁搅在牛奶里喝,或韭汁兑入童便喝。韭汁能散结气,和半夏的作用有些相似,牛奶润肠,童便滋润,也和大半夏汤水内加蜜的作用相仿。不过韭汁还有散瘀血的作用,如果梗阻部位充血、郁滞,用韭汁就更为相宜。
  3.润肠通便
  《局方发挥》有这样一个故事:台洲有一个医生,得了噎膈病,这人工作很勤,经常的喝酒。面色白,脉搏涩,重按则大而无力。朱彦修叫他辞去工作,住在一个养牛的人家里,每天都取新牛奶用火加温饮之,每次饮一杯,一昼夜饮5-7次,别的食物一概不用,逐渐加量到每天8-9次。这样,半个月以后,患者的大便就不干燥了,约有一个月的时间,病基本上都好了,仅仅有时口中发干,这是酒*未解,令其在口干时饮以少量的甘蔗汁。
  从这个病案看,朱彦修认为,患者由于工作劳心,又嗜酒,耗伤胃肠津液,以致大便干燥,因为大便干燥又使食物难以下大肠,才出现噎膈病。所以只用牛奶润肠胃,使大便通畅以后,饮食也就正常了。
  这个医案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是治反胃证的大便燥结,单靠草根树皮不行,牛奶是动物药品,最能治肠胃枯燥,而且要持之以恒,较长期的服用。二是避免过度的脑力劳动,避免燥烈辛辣的饮食,以保持胃肠的津液。因此苦寒泻下药、辛燥止呕药,都不利于肠胃津液,都必须禁用。
  胃反这一病名,有时很近似现在医学所讲的胃下垂。《普济方》治胃反呕吐,用刺猬皮焙焦,研末,酒服,或者加入调味品浸渍后煮熟了吃。《叶氏摘玄方》治大肠脱肛,用刺猬皮克,焙;磁石,煅,15克;桂心,15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米汤送下。《普济方》治胃反呕吐,也应当是治胃下垂所致出现的呕吐。记得有个老药工,传一治胃下垂的秘方:刺猬皮,剪成小块,另将白矾入铁勺加热溶化,登白矾见热发泡,好象将沸的时候,把刺猬皮倾入矾中炸酥,成老*色,再急倾入铁筛中,使矾从筛孔中漏下,净剩猬皮,取出研成细末,每服9克,米汤送服。
  由于刺猬皮能治胃反吐食,所以寇宗爽在他所著的《本草衍义》中说:“猬皮能治胃反,猬这个字,一旁是虫,一旁是胃,很有道理。”
  噎膈
  噎膈,是食难下咽的意思,它和胃反在病理方面有时相同,如炎症、炎症分泌物以及食道狭窄等,但病变部位有差别。反胃的病变部位多在下部幽门或十二指肠,而噎膈多在食道或胃上口--贲门。所以反胃是食入一段时间后,又复吐出,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噎膈是食不得入,或食入之后即时吐出。
  由于噎膈和反胃的病理有时相同,所以治疗方药有时可以互用。周慎斋把噎膈分为痰膈、血膈、气膈等,就是根据炎症渗出物有的是痰、有的是血,而痰血又能阻碍气机升降的缘故。
  徐灵胎曾说:“膈乃胃脘干枯之症,百无一生。”陈修园也说过:“膈症既成,只不过尽人事而已。”徐、陈两人之所以说膈症绝对不能治,这是指现在的恶性瘤说的。恶性肿瘤的情况下出现的噎膈,在目前来说,确实仍无办法,但是有不少的噎膈患者,之所以食难下咽,并不一定在肿瘤本身,而往往是受阻于肿瘤的大量分泌物。辨证用药,虽然不能消除肿瘤,但是消除这些分泌物,改善症状是有可能的。
  下面列举一些治噎膈的简郊方。用这些小方消除炎症渗出物,消除癌瘤的分泌物,或消除由癌瘤阻碍所引起的瘀滞物,使食道暂时畅通,也是有益的。
  1.《中医验方汇选》:威灵仙30克,水煎,三付。每煎分两次服,四小时服一次,一日服完,连服七天,停药一天。全疗程为1个月。
  2.《千金方》常吃干粳米饭。
  3.《得效方》治翻胃,惟食干饭饼饵,尽去羹饮水浆,药亦用丸,自不反动,调理旬日,奇效。有人三世死于胃翻,至孙收效于此方。
  4.炭末,罗细,丸如弹子大,含少许,细细咽津下。
  5.一患者,年过五旬,患噎膈,医院X光片,诊断为食道贲门癌,表示无法治疗。笔者处方,用月石9克、杮霜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少与温开水送服。服后大吐涎沫,满口不断,进食即觉通畅。
  6.常庄公社一噎膈患者,多方治疗不愈,后因不断饮大量浓茶,自愈。
  7.《证治准绳》记载:“得药不反,切不可便与粥饭及诸饮食,每日用人参15克,陈皮6克,作汤细啜,以保胃气。”
  以上诸方可以看出,噎膈是由于痰的阻碍,但痰有浓稠、清稀、粘、滑的不同,所以用方也不一样。
  除以上治湿痰方外,还有治和血方。据文献记载,有的膈患者,饮生鹅血后,呕出大量瘀血而愈。这应当是食道内血肿。《医学衷中参西录》引杨素园的话说:“此症与失血异症同源,血之来也暴,将胃壁之膜冲开,则为之吐血;其来缓也,不能冲开胃膜,遂瘀于上脘之处,致食道狭窄,即成噎膈。”至于为什么血会郁滞在胃膜之下,常见的原因是:用力过猛,或卒经撞打。
  古人称噎膈病为神思间病,神思间病,就是思想不解放,有顾虑,不痛快的意思。因此劝导病人放下思想包袱,也是非常重要的。用些开郁理气的药物,也常取得很好的效果。下列诸方,有利无弊。
  和中畅胃汤 (《易氏医案》)
  炒香附2.4克 苍术2.4克 贝母2.4克 连翘1.5克 川芎1.8克 炒神曲3克 沙参3克 桔梗1.2克 南木香0.15克
   大剂煎,徐徐呷之。
  启膈散 (《医说》方)
  沙参 丹参 茯苓 川贝 郁金 砂仁 荷叶蒂 杵头糠 共捣细末,清水煎服。
  以上两方,药量不要过大,过大反影响疗效。
  徐灵胎批《临症指南医案 反胃门》云:“果糸膈症,百无一生,不必言治”。又说“此症年过五十者不治”,这是指恶性肿瘤所形成的噎膈症,但是临床所见,肿瘤的发病率,老年人确实比年青人多些,但是青壮年也不是绝对没有,老年人的噎膈,也并非全是恶性肿瘤。因此我们对于噎膈病的诊断,有必要藉重于现代医学,但在治疗方面,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被个别的西医诊断所吓倒。因为有不少被西医诊断为癌瘤而宣判死刑的患者,却运用民间流传的单方、小方治愈,或症状得到改善。 借鉴学习,以致提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胃肠病漫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