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输液是指超过ml、经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最终灭菌注射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调整体内水和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提供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维持循环血容量以及降低颅内压等;大容量输液同时也是静脉药物治疗的载体,供加入各种药物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我国大容量输液产品已从一般的基础型输液发展到肠外营养液、血浆代用品、肾科产品、各种类型的输液产品(包括即配型)、冲洗液5大类。大输液按照其包装材料通常可分为3大类,即玻璃瓶、塑料瓶和塑料软袋产品。由于大容量输液是直接输入血液,一旦发生问题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对药品质量的要求很高,对药液包装材料的要求也很严格,必须要求无微粒、无菌、无*和无热原。目前世界上的大输液包装形式有:玻璃瓶塑料瓶、塑料软袋(PVC、非PVC;单层膜、复合膜;片膜、筒膜;单阀、双阀)。国外输液产品主要采用的是软袋包装,而我国目前仍以玻璃瓶包装为主,但近年来塑料瓶和软袋产品在我国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1、电解质类输液
钠和氯是机体最重要的电解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对维持正常的血液和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钠的正常血清浓度为~mmol/L,占血浆阳离子的92%,总渗透压的90%,故血浆钠量对渗透压起着决定性作用;氯的正常血清浓度为98~mmol/L。人体中钠、氯离子主要通过下丘脑、神经垂体和肾脏进行调节,维持体液容量和渗透压的稳定。
电解质输液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纠正患者体内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维持体液渗透压和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近年来电解质输液已从单一电解质逐步过渡到复方电解质,进一步发展为乳酸林格液或各种浓度的含糖复方电解质输液,为临床应用提供方便。在日本把电解质输液按病情不同阶段和对象制成4种复方电解质输液(起始液、脱水补充液、维持液、恢复液),使用药更为合理和方便。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用的电解质输液、胃液丢失时的胃液补充液、肠液丢失时的十二指肠补充液和尿道、切除术后的促进利尿、补充电解质及能量的输液以及配合全肠外营养疗法(TPN的TPN基础液等。
这类产品中,0.9%氯化钠和复方氯化钠输液是国内外生产的主导产品,在临床上主要用作即配型药物的溶剂。国内含乳酸钠和糖的复方电解质输液已有生产如MG3、M3B,但品种不多,规格不全,仍有较大差距。由于传统复方氯化钠输液氯离子浓度偏高,大量输注时可能引起代谢性酸中*,配方中降低氯化钠用量,加入乳酸钠使组成更接近细胞外液,输入体内可使水和电解质平衡,且有扩张血容量维持酸碱平衡等功效,故有平衡液之称。另有偏碱性的乳酸钠林格液、低钾维持输液、含镁、磷的细胞内液补充输液。
2、酸碱平衡类输液
临床主要用于纠正体液的酸碱平衡。碳酸氢钠是纠正代谢性酸中*最适宜的输液,本品使血浆内HCO3-浓度升高,中和H+,从而纠正酸中*;碱化尿液,由于尿液中碳酸根浓度增加后pH升高,使尿酸、磺胺类药物与血红蛋白等不易在尿中形成结晶或聚集。本品作用迅速,疗效确切,可配成1.26%、1.40%、2.74%、4.20%和8.4%五种浓度。1.26%的等渗浓度适用于需要较多补液者,高浓度的适用于急需纠正酸中*而不宜过多补液者。乳酸钠可配成1.87%等渗液供临床使用,11.2%的高渗注射液供稀释后使用,更多是将乳酸钠与复方电解质组成输液成为碳酸氢盐的前体,在体内代谢为碳酸氢盐而起到碱性药物作用,但当组织缺氧时,代谢转化受到抑制,造成乳酸盐堆积而使酸中*恶化。改用醋酸钠在缺氧条件下也能转变,有代替乳酸钠的趋势。缓血酸铵(氨丁三醇)是一种有机胺缓冲剂,为一种高渗无钠注射液制剂浓度为7.28%,适用于合并心功能不全者。临床上常用5%含钾葡萄糖液治疗轻度碱中*,等渗氯化铵(0.9%)则用于治疗严重碱中*,美国则用0.l5mol/L或更低浓度的盐酸液治疗。
3、营养型类输液
营养输液剂可分为糖类、氨基酸、静脉脂肪乳、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从剂型上来说属于小容量注射剂,临用前加入其他营养输液中使用。
(一)糖类输液
此类输液主要补充人体水分和热量,具节约蛋白质作用。欲达此目标,1日至少给予葡萄糖g。糖类输液除葡萄糖输液外,还有果糖输液、麦芽糖输液、木糖醇输液等。
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热量来源之一,每1g葡萄糖可产生4kcal(16.7kj)热能,故被用来补充热量,治疗低血糖症。当葡萄糖和胰岛素一起静脉滴注,糖原的合成需K+参与,从而钾离子进入细胞内,血钾浓度下降,故被用来治疗高钾血症。高渗葡萄糖注射液快速静脉推注有组织脱水作用,可用作组织脱水剂。另外,葡萄糖是维持和调节腹膜透析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静脉注射葡萄糖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葡萄糖在体内完全氧化生成CO2和水,经肺和肾排出体外,同时产生能量,也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贮存。一般正常人体每分钟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为6mg/kg。
(二)氨基酸输液
氨基酸输液可分为营养型氨基酸和治疗型氨基酸,目前国内氨基酸生产的品种已发展到20余种,临床可选择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种类日益增多。最初的氨基酸注射液为单纯酪蛋白质水解物,其杂质多,且质量不稳定,副作用大;随之出现了由以几种必需结晶性氨基酸为主组合而成的复方氨基酸,属于平衡性营养型的氨基酸。在这之后,在前一代氨基酸注射液的基础上加入了多种非必需氨基酸,补充氨基酸,维持人体正氮平衡。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对肝性脑病、肾病、烧伤等血清氨基酸图谱分析,设计出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而且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氨基酸输液。近年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研制出小儿氨基酸制剂。由于不同氨基酸输液所含氨基酸能量、电解质不相同,其临床用途、禁忌证等差异很大,临床应用也易出现混乱。将常用的氨基酸输液按临床使用,大体可以分以下几类:营养型氨基酸、肝病用氨基酸、肾病用氨基酸、创伤用氨基酸、癌症用氨基酸、小儿用氨基酸、代血浆用氨基酸。
1.营养型氨基酸年美国Dudrick等采用经中央静脉输入各种营养要素的高渗注射液,氨基酸为全胃肠外营养的主要的组成部分。此类输液临床应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此类氨基酸输液由8种必需氨基酸、2种半必需氨基酸和多种非必需氨基酸按一定配比组成。
为避免氨基酸在体内以能量形式消耗,在配伍中加入木糖醇、山梨醇等糖类。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乐凡命(8.5%,11.4%)、凡命(7%)、复方氨基酸注射液(3%、5%)等。这类氨基酸输液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质缺乏,如晚期癌症、创伤、大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但酸中*、充血性心衰患者慎用;肝昏迷倾向、肝昏迷、氮质血症、严重肾功能障碍、氨基酸代谢障碍等患者禁用。
2.肝病用氨基酸肝昏迷的患者普遍存在氨基酸代谢紊乱和营养补给问题,血浆中支链氨基酸下降,芳香族氨基酸升高,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下降,其下降的程度与肝脏受害程度成正比,引起脑组织中化学递质的异常。如果给肝昏迷患者输注营养型复合氨基酸注射液,不仅不能纠正氨基酸谱的紊乱,反而会诱发和加重肝昏迷症状。当血浆中BCAA(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与AAA(苯丙氨酸、酪氨酸)的摩尔浓度比率增加时,BCAA可竞争性地抑制AAA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并参与脑内蛋白质和糖的代谢,改善肝昏迷的症状。所以治疗肝昏迷时,需要用高支链低芳香族氨基酸注射液,如3-氨基酸注射液、肝安注射液、肝醒灵注射液、安平(德国贝朗)等。由于肝脏患者不能把必需氨基酸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所以此类氨基酸输液中还加入了较多的非必需氨基酸;这类氨基酸注射液临用前需要加葡萄糖注射液。该类氨基酸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昏迷、肝硬化、肝腹水以及肝功能障碍导致的低蛋白血症等。
3.肾病用氨基酸肾衰竭患者,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异常,表现为血中必需氨基酸总量、BCAA/AAA比值和组氨酸水平下降;肌酐和尿素排泄障碍,潴留在体内的尿索超过正常高限,产生尿*症。输入八种必需氨基酸和组氨酸、高渗葡萄糖注射可纠正体内必需氨基酸的不足,使潴留在体内的尿素合成蛋白质,减少血尿素率,降低血清中的钾、镁和磷酸盐浓度,消除血中肌酸酐,升高BCAA/AAA比值,缓解尿*症,减轻氮质血症,提高血浆蛋白,恢复正常平衡使肾功能改善同时改善营养状况和增加机体抵抗力,缩短病程。该类氨基酸注射液主要用于非终末期慢性肾衰竭和肾病综合征。
4.创伤用氨基酸大面积烧伤、大型手术、严重创伤等重度应激患者,因为蛋白质分解代谢急剧增加,很易出现负氮平衡使病情恶化,应给予热量分配密度及BCAA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注射液,为机体提供合成蛋白质所需的足够氮源,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此类制剂含氮量高,并且BCAA含量较高(可达50%以上),BCAA主要在骨骼肌代谢,可抑制骨骼肌蛋白质分解;含氮量较高的丝氨酸、丙氨酸也可保证患者蛋白超高代谢的需求,同时含量中等的脯氨酸可参与伤口愈合中的胶原蛋白的合成。
5.小儿用氨基酸氨基酸在婴幼儿与成人体内代谢有很大区别,小儿肾功能发育不全需要全部用L-氨基酸为氮源;小儿的合成酶系统也尚未成熟,体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和胱硫醚酶的活性很低,并且对组氨酸的合成速度较慢、对甘氨酸利用较低。小儿用氨基酸处方中应降低苯丙氨酸、蛋氨酸、甘氨酸的用量,增加组氨酸和半胱氨酸的用量,并补充一定比例的母乳中的牛磺酸,以充分满足小儿的营养需求。因此,对小儿各种创伤、各种不能经口摄食或摄食不足的消化系统疾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应给予适当的小儿氨基酸制剂。对1岁以下婴幼儿及早产儿应选用小儿用氨基酸注射液(18AA或者20AA)等,满足其营养需要。
6.代血浆用氨基酸国内主要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本品除可维持血容量及机体所需营养成分外,尚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防止红细胞凝集的作用。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忌用,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三)静脉用脂肪乳剂
脂肪乳剂早在年已开始应用,是唯一能静脉滴注的脂质制剂,经静脉输入可提供能源,还可为患者提供足够的必需脂肪酸。脂肪乳剂是以大豆油为原料精炼的天然产物,含有中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三酯。10%的长链脂肪乳剂每0ml可提供热量kJ(1kcal)。主要用于围手术期(手术前后)患者、重症消耗性疾病患者、急、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障碍患者、长期昏迷患者、早产儿以及不能进食的老年人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患者。脂肪乳剂主要副作用有:可引起静脉炎、血管疼痛、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口渴、发热、寒战、颜面潮红、水肿以及过敏反应等。根据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些患者属于禁忌使用对象,血栓患者由于脂肪乳剂可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引起凝血效应,使血凝亢进,增加形成血栓的危险)、重症肝病患者、伴有酮症酸中*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好,胰岛素不足,葡萄糖利用率下降,可使酸中*进一步加重)、高脂血症患者以及对本制剂过敏者,均不能使用。
4、血容量扩张剂类输液
国内外研究的代血浆种类已达30多种,但临床实际应用仅为5~6种,主要有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以及改性明胶等。
右旋糖酐按分子量大小可分中、低、小三种,中分子(6%M7万)和低分子(10%M4万)主要用于增加血容量,防止失血性休克;低、小分子(10%M2万),主要用于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国内配方常与0.9%氯化钠或5%葡萄糖配伍,国外与乳酸林格液配伍,它能同时提供血浆中电解质成分。
羟乙基淀粉系由淀粉水解后经环氧乙烷反应所生成水溶性淀粉衍生物,国内采用2万和4万两种平均分子量,浓度为6%,配方中均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国外产品的平均分子量有2万、7万、20万以及45万多种,以20万居多,浓度有3%、6%、10%,多数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也有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
明胶因具抗原性,不宜做代血浆,必须经化学交链和氧化降解至适当分子量方可应用。临床正式应用有氧聚明胶,国外有多种产品,分子量为2万左右配制浓度为3.0%~5.5%许多临床资料表明改性明胶代血浆,过敏反应率低,无干涉血凝作用,安全性优于糖酐。目前国内尚无产品,但其缺点是分子量小,扩张血容量维持时间短,因明胶中缺乏色氨酸和酪氨酸,代谢后营养价值低。采用化学合成法制造的代血浆有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系由甲醛、乙炔、氨等经高压催化聚合而成,M为2万~4万,常与多种电解质配伍,制剂浓度3.5%,国外商品有Periston-NKollidon等,其优点是稳定无抗原性、无热原并具络合解*作用。另有国内独创的缩合葡萄糖,系由葡萄糖在焦硼酸催化下高温聚合而成,制剂浓度为12%并与0.9%氯化钠配伍曾被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本品疗效明显、使用安全生产简单、成本低廉。其他从中药中提取的白芨胶、柚皮果胶、榆皮胶、木瓜胶、果胶均有研究和临床报道。一种既具有扩张血容量又可替代红细胞运送氧气排泄二氧化碳功能的新型血浆代用品,有人称为载氧的人工血液受到人们